伯文思
首爾市長吳世勛這樣理解首爾的“綠色競爭力”:“改變首爾面貌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首爾的吸引力。如果城市變得有吸引力了,人員、信息和資本也都會涌入,這反過來會創造出新的經濟活力,也會帶來許多就業機會。”這正是他的首爾綠色發展邏輯。
由于城市環境問題迭出,20世紀70年代,綠色城市設計理念在韓國迅速發展起來。綠色代表著自然,象征著生命,綠色空間能給城市和建筑帶來舒適、優美、清新和充滿生趣的環境,能夠較好地適應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一設計理念,被認為是未來城市設計發展的主要方向。
首爾將打造“綠色城市首爾”作為施政目標,從環境合作機制、廢棄物管理系統、提高城市清潔水平這3個方面推動這一愿景的實現,目前已初見成效。
加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合作機制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早在1995年,首爾就成立了由市民、企業共同參與的綠色市民委員會,致力于環境項目開發和市政府工作可持續性評估。
該委員會為了有效推進此項事業的發展,設立并經營了4個分科委員會。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對首爾市的主要政策及事業的完善與開發方案進行可持續性評估,提供全面調整意見;開發有關環保及氣候變化應對方案的市民實踐項目,通過市民團體,面向市民進行宣傳。
此外,他們通過劃定生態景觀保全地區等方式,積極協調有關環境問題的各種矛盾的解決。
從2008年開始啟動的“首爾氣候行動”(CAP),是一項旨在減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市民實踐運動。首爾通過與市民團體、企業等進行合作,力求改變市民能源消耗過多的生活習慣,引導市民自發地設計環保型的生活方式。
雖然人們對氣候變化十分憂慮,但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碳減排的卻不多。GAP意圖通過宣傳,讓人們意識到環保其實是非常簡單而有趣的事情。從今年起,首爾計劃進一步采取上門教育的宣傳方式,以中小學、居民樓、環境及市民團體等為對象,每年實施120次以上的氣候變化應對教育宣傳。同時,為了引導CAP會員及首爾市民的環保生活,首爾將安排專人訪問市民家庭,診斷能源使用現狀,設置提供節能節電信息的“CO2醫生”,并且舉行氣候行動演唱會,與會員們一起反饋和分享行動成果。
目前GAP會員約有3萬名,2010年要擴大到4萬名的規模。
對環境的價值觀和習慣是從小養成的,不容易改變,因此對低齡兒童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為此,首爾市政府與市教育廳共同開發出針對小學生的環境教材“環兒與境兒”,并在小學廣泛普及,計劃今后陸續開發和普及幼兒園教材。
硬件方面,首爾計劃設立環境教育的中樞——環境教育中心,提供現場體驗、開發和支援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教育項目,并培養環境教育指導員,以提高環境教育的質量,建設系統的環境教育支持體系。
為了轉變對環境的正確認識、提高教育效果,首爾還以小學為對象,在學校內試點運營生態環境教室,通過展示和體驗學習,支持環境社團的活動。同時,開辦能夠讓市民參與的制作天然香皂、天然牙膏等的體驗教室,開發和運營變廢為寶的廢品分類設施、SR中心、資源回收設施等各種主題教育項目。
首爾倡導環保商品消費,為此制定了《環保商品消費促進條例》,以擴大環保商品的普及,并且為了提供環保商品信息及采購便利,在行政門戶網站上鏈接了環保商品的采購網站,持續擴大環保商品專賣店,還與醫院、大學等大型機構簽訂自發性綠色消費實踐合約,以促進環保商品的消費。
為了事前預防各種開發事業對周邊地區的環境影響,自2002年起首爾便引進和實施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該制度針對開發事業實施前后的環境影響,從規劃階段起進行比較檢查,找出問題所在并制定改善方案,為營造舒適清凈的城市環境作出貢獻。
通過廢棄物再利用,建設資源循環城市
首爾市以建設資源循環型(Zero Waste)社會為目標,一直致力于減少垃圾、再生利用能源資源化和二氧化碳減排。
首爾市垃圾管理基本方式如下:
第一,從使用原料階段開始力爭減少垃圾生成。為了以垃圾排放者自行承擔費用的方式減少垃圾排放,從1995年開始實施購買定量垃圾袋處理垃圾的政策。通過這一政策,垃圾排放量明顯減少,通過分類回收方式回收到大量可再生利用的物品(排放量從1995年的日均15397噸減少到2008年的11569噸,可再生利用物品從1994年的日均3159噸增加到2008年的7513噸。)。而且限制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并減少多余包裝,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生成率。
第二,廢棄物中可以再生利用的盡可能進行回收,從而提升再生利用率。可再生物品有5種(紙類、瓶類、易拉罐類、廢鐵類、塑料類),與一般廢棄物區分開來排放和回收,并運營愛心集市及二手貨交易中心,從而提高再生利用率。
第三,垃圾能源化。首爾市通過資源回收設施焚燒垃圾,從而減少垃圾填埋量,延長填埋場使用期限。年垃圾減少量為606906噸,由此大幅減少沼氣生成量。
首爾利用垃圾生成熱能,作為取暖及電力動力,從而年減排705206噸溫室氣體,每年獲得1069億韓元的替代能源收入。另外,還利用廚房垃圾生成生物氣體,并利用填埋氣體獲得電力。
另外,為了發展廢棄家電產品及報廢手機等廢金屬資源再利用事業,首爾于2009年耗資14億韓元成立了日處理量達300噸的SR(seoul Resources)中心,該中心將接收的廢金屬資源按種類進行解體、壓縮、破碎,減小其體積后分別送到各相關處理企業,以提高廢棄金屬的再利用率。
在去年啟動的“2009城市礦山化項目”中,首爾又整頓了公寓樓、單門獨戶等排放源的回收系統,普及廢棄家電及廢棄手機專用回收箱4.3萬個,同時,繼續實施對公寓管理所、婦女會等相關人士的教育,再利用對象品目也逐漸擴大到MP3、PMP、便攜式電子游戲機、電子手冊等。
2009年首爾回收利用了家電產品79萬臺、手機174萬臺等共計253萬臺,2010年的回收目標是310萬臺。
首爾注重發展轉廢為寶的改造產業。通過創新設計將服裝、皮革等可再利用的物品改造為新產品的“升級回收Upcycling”來發展環保高附加值產業。為了開發獨有的設計及品牌,首爾于2010年成立了改造設計中心,以扶持設計師培養和就業,并運營改造商品市民集市、改造作品展、改造設計大賽等。
為了促進舊貨交換和銷售,使有效資源的再利用發展成為市民生活文化,首爾努力搞活慈善集市,通過支持小區婦女會、居民自治會自發舉辦集市,積極開發民間潛力,使之扎根為市民文化。
提升城市清潔度,重塑清潔首爾形象
為提升城市清潔度,首爾致力于構建現代化的清掃系統。利用清潔車輛信息管理系統,在線實時監控城市清潔工作,及時調度需要打掃地區的裝備投入工作,并為每輛清潔車的工作時間、工作業績等建立了數據庫。
用水清掃道路常常給市民生活帶來不便,為了提高服務水平,首爾市對市民認識和滿意程度進行定期調查,并將結果及時反饋到現實工作中,對清潔方式作出相應調整。同時,出現沙塵暴、臭氧、微塵警報和熱島現象時,首爾分階段實施用水清掃,努力提升市民生活滿意度。
冬天因天氣關系,難以用水清掃道路,首爾開發出了能夠吸人道路粉塵的“道路粉塵真空清潔車”,并試點運行。今年計劃引進21臺,待其效果得到評估后再決定是否擴大使用。
首爾還注重加強空氣質量管理,以確保健康的室內生活。他們特別挑選出地鐵換乘車站、地下商城、百貨商店等公共設施作為重點管理對象,每年實施兩次以上聯合檢查。對于保育設施等薄弱環節,首爾定期實施有關人員培訓及市內空氣質量專家咨詢,以達到提升管理能力的目的。
對于產生揚塵污染的工廠,首爾根據其業務時間和規模等,將其分為特別管理對象和一般管理對象進行檢查,以強化揚塵發生源管理。
上述三方面的施政舉措,打造了首爾的“綠色競爭力”。正如首爾市長吳世勛所說:“改變首爾面貌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首爾的吸引力。如果城市變得有吸引力了,人員、信息和資本也都會涌入,這反過來會創造出新的經濟活力,也會帶來許多就業機會。”這正是他的首爾綠色發展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