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盈淑
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是促進引進高層次海外人才戰略成功實施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充分借鑒國外有關經驗和做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吸引更多優秀的海外人才來華工作,激發來華高層次人才的創造活力。
人才是一種戰略性資源,引進人才是戰略投資。在當前形勢下,引進高層次海外人才日益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明確要加大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力度,有計劃地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外國專家和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智力勞動成果,如專利、著作、專有技術等知識產權和商標等無形資產,凝聚著許多專家和人才的心血以及物質投入,應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我們要充分借鑒國外有關經驗和做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吸引更多優秀的海外人才來華工作,激發來華高層次人才的創造活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智慧、做出成績。
美國實施知識產權保護的經驗和做法
首先,完善知識產權立法。美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立法的不斷完善,美國政府根據國家利益和美國企業的競爭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主要包括:《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近年來,美國為了維護其國家利益和適應企業需要,修改并完善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傳統知識產權法律,不斷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擴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如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而將一些新興技術形式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范圍。
其次,立法鼓勵轉化創新。美國積極制定法規和政策,大力加強科技成果轉讓服務體系建設。1980年,美國頒布了《拜杜法案》,該法案允許小企業和非營利性質機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保留執行政府合同所產生發明的專利權。美國1986年頒布的《聯邦技術轉移法》以及1998年的《技術轉讓商業化法》,鼓勵產業界進入聯邦實驗室,促進聯邦指導的研究開發成果向產業界的擴散,鼓勵實驗室和產業界相互交往。1999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美國發明家保護法令》,使美國大學、國家實驗室在申請專利,加速產、學、研結合及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主動性。2000年10月眾參兩院又通過了《技術轉移商業化法案》,進一步簡化歸屬聯邦政府的科技成果運用程序。美國政府的這些舉措,在促使專利技術轉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5年6月,美國國會正式開始討論《2005年專利改革法案》,該法案提出多項修訂內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改先發明制為先申請制”和“所有申請適用18個月公開的原則”,將與國際專利立法平臺更為協調。
再次,注重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美國知識產權戰略貫穿美國對外貿易領域,并通過法律手段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如“301條款”和“337條款”。美國通過專利、商標、版權等一系列知識產權保護手段,限制與美國國內相關產業沖突的他國商品進口,進而達到保護其商品和產業的目的。美國政府一方面通過綜合貿易法案的“301條款”對競爭對手予以打壓,另一方面又積極推進TRIPS協議的達成,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美國的新的國際貿易規則。
日本實施知識產權保護的經驗和做法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為復蘇經濟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發展高科技產業。目前日本已具有全面系統的知識產權推動體系,一方面具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和政府的大力推進,如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大綱》闡述了日本解決有關知識產權問題和建設知識產權示范國家的基本戰略。另一方面,非政府社團和民間組織也直接參與,專門服務知識產權工作。
日本知識產權戰略的主要內容有:一是知識產權創造戰略。該戰略是知識產權戰略的基礎和核心,其目的在于促進大學和企業的發明創造,同時在教育方面培養知識產權方面的人才;二是知識產權保護戰略。該戰略的目的在于迅速進行知識產權申請、案件審查,改革現行體制,強化對著作權、專利權、商業秘密的保護,強化海外保護;三是知識產權應用戰略。該戰略的目的在于合理推進知識產權向產業的轉化,合理評價和應用知識產權,通過對受保護的知識產品充分地運用,使其迅速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戰略。知識創造主要依靠于人的智力創造性勞動,因此人才培養成為知識產權戰略成功的保障和基礎。該戰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國民的知識產權意識,加快知識產權的人才培養。上述內容涉及100多項措施,并且已開始全面落實。
國外知識產權戰略對我國的啟示
鼓勵創新、促進人類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一方面知識產權成為國際市場上的通用法規,有眾多經驗可循,特別是美國、日本等國的知識產權戰略為我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為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占壟斷地位的合法途徑,一些外資企業在華的知識產權保護嚴重影響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和發展壯大。
首先,加強立法與執法工作,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及時修訂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專門法律及有關法規。適時做好遺傳資源、地理標志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強知識產權立法的銜接配套,增強法律法規可操作性。完善反不正當競爭、對外貿易、科技、國防等方面法律法規中有關知識產權的規定。
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建設正逐步與國際接軌,已經走到發展中國家前列,然而由于起步晚、發展快,導致執法人員素質偏低,不能夠適應當前環境,不能夠趕上潮流。因此,培養一批高素質、現代化的知識產權法律執法人員,也是知識產權法律建設過程中關鍵的一環。
第二,加快知識產權轉化,構建知識產權創新體系。
美國通過法律手段推動知識產權的轉化,為美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國應重視專利的整體戰略效用,應為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環境,在產業部門、研究機構及政府之間建立一種協調系統,決定它們之間如何發生相互影響,對用于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服務的知識產權轉讓從各種法律、政策和技術角度加以支持。要抓緊研究制定鼓勵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政策措施,通過完善機制,促進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化、產業化、商品化,實現知識產權市場價值。
第三,以專利為核心,穩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在知識產權體系中專利處于核心地位,因為專利對于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美國、日本的知識產權戰略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是將專利作為核心的。我國的專利申請和審批繼續保持良好勢頭。截至2009年1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年內共受理專利申請818738件,授予專利5492986件,同比分別增長14%和33%。
第四,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與海外的合作。
為進一步營造吸引、開發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環境,必須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加強知識產權的教育和培訓工作。在各行業,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知識產權業務培訓,提高全民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對從事研究開發的科研人員定期地進行關于“如何獲得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的基礎培訓,使每位從事科研的人都知道如何利用現有技術,以及如何更好地保護自有的知識產權。在各行業選派一批管理和技術人員,接受知識產權的專業培訓,培養出一批懂業務、會管理、熟悉法律和國際規則的復合型人才,加強海外人才知識產權保護,吸引更多優秀的海外人才來華工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