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只能是人才。這里說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層次的世界級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領域、本行業具有戰略眼光的高端領軍人才。
今年4月17、18日兩天我應邀參加了哈佛大學中國問題研討會(Harvard China Review)。我參加了兩個議題的討論,其中一個議題是:中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幾乎所有與會者都一致認為:中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科學技術。于是,這個問題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這個議題一共安排了四位代表發言。第一位發言人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和企業家,他從資本的角度出發分析論證,中國未來科技的發展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如果沒有資金,科技很難騰飛。有理有據,我十分贊同。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的著名律師。他精辟地論述了健全法制對科技發展的保障作用。如果不能有效打擊盜版,不能保證專利發明人、技術擁有入的合法權利,創新的科技是很難持續發展的,更不可能引領世界。的確,法律不健全,科技是很難起來的,我同意。
第三位發言人是政府官員,重慶市委副秘書長,他以具體數字為事實依據,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語言幽默,講述了政府對科技的強大的宏觀調控功能,非常精彩。我很認可:一個國家健康的發展和美好的明天,包括創新科技的未來,如果沒有明智的政府決策,根本不可能實現。
前面提到的三點,資金、法律、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難道是資金、法律和政府嗎?在我看來,盡管這三者必不可少,但它們同時也是世界上許許多多其他國家共同擁有的基礎,并非中國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我認為,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也只能是人才。特別想強調一下,我這里說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層次的世界級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領域、本行業具有戰略眼光的高端領軍人才。這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以錢學森、郭永懷、錢三強等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創造的“兩彈一星”的奇跡。如果沒有這些高端人才,那么中國在尖端技術、乃至國家安全方面該會蒙受多大的損失!當然,我也能聯想到當時的中國在資金、法律和政府這三方面的狀況。可見,高層次人才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中國人才形勢嚴峻
根據中國科協2007年發布的《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我國的科技人才總數已達4246萬之多,超過美國的4200萬居世界第一。非常遺憾的是,我國是人才大國,但遠非人才強國。高端人才在我國相當匱乏,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差距巨大。在我所熟悉的生命科學領域,如果以影響世界的重大科學發現和高水平文章為標準,中國的高端人才及創新能力很可能只有美國的5%或更少。從熟悉中國的華裔專家朋友那里了解到,許多其他領域的地位也與生命科學相差無幾。這種狀況顯然無法支持中國的長期穩定發展,也無法保障中國的長遠利益。我們必須在全社會層面上意識到這種危機,才可能理解為什么錢學森先生臨終前還一直放心不下中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問題。
中國的科技人才現狀與中國足球頗有幾分相似之處。我們擁有龐大的足球運動群體和良好的群眾基礎,但我們仍然停留在希望沖出亞洲的水平上,參加世界杯的比賽是我們多年奮斗的目標。2002年終于沖出亞洲,卻鎩羽而歸,三場小組比賽全部告負,一球未進。
在當今中國,各級政府致力于經濟發展。但是,在努力促進GDP增長,追求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指標的時候,常常會忽略高端人才對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長遠戰略作用,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很難在短期內成為某些領導的政績工程。
中國發展很快,充滿希望。但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極其復雜的挑戰和極大的困難。我們國家總體來說還處在一個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下,我們的親人朋友父老鄉親在盡力工作的同時還承受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帶來的健康危害。中國以現在的模式發展下去必然會遇到一個瓶頸,這個瓶頸其實已經悄然到來,今后5年、10年、乃至20年會愈加明顯,將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造成相當大的沖擊。如何將我們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高技術、智力密集型?靠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在此,我強烈呼吁:從政府層面到社會各階層,包括各級領導和普通老百姓,現在是應該意識到我們所面臨的嚴峻的人才問題的時候了!
高層次人才的領軍作用
許多人對高端人才的理解頗有誤區,把項目人才與高層次人才混為一談。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的教育科技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項目人才,在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這些項目人才往往只在狹小的本專業項目上有獨到見解,可以解決具體問題甚至集體攻關,但他們不是在較大的專業領域內的研究型人才,不是大師級的高層次人才。我們過去及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過多偏重于培養這些項目人才,缺乏對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過多偏重于具體項目中實用問題的解決,缺乏對基礎及應用科學的前沿研究。這樣下來,也就很難培養出高層次人才。尤其令人擔心的是,這種培養方式對學生、乃至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影響至深。
舉一個我的研究領域內的例子,很多青年學生立志將來從事創新制藥研究,于是在碩士、博士畢業后立即加盟藥廠或跨國制藥公司,以為這樣才能成為高端制藥人才。其實,事實遠非如此,這些學生往往發展成了項目人才。Merck公司的研發總裁叫Peter Kim,直接從麻省理工生物系的著名教授成為領導一萬多人研發團隊的總裁;Amgen公司的研發總裁Roger Perlmutter受聘前是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著名生物學教授;Novartis公司的研發總裁Mark Fishman上任前則是哈佛醫學院的著名教授,等等,數不勝數。高層次的人才,尤其是大學的優秀教授,往往既可以從事最前沿的基礎或虛用科學的研究,也可以擔當最重要的技術總監、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什么?因為這些高端人才站得高、看得遠,可以掌管全局。相比之下,國內非常重視項目人才,往往把青年人培養成專攻一面的項目人才。可惜!這些項目人才盡管在狹小的本專業項目上還算優秀,但他們沒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一旦離開本專業項目就不能擔當重任。原則上,項目人才很難成為高層次人才。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現在是中國下決心真正重視高層次人才的時候了。政府應該在政策制定、實施,包括人才發揮能力的保障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不可為平衡而不改革,不能為和諧而不進取。我也衷心希望全社會對高層次人才引進的一些政策、做法,多一些理解,多一點支持。
中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高層次人才,中國的前途取決于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