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憲
捐贈這種大愛事業,需要法律、輿論和人心的精細維護,方能不斷發揚光大、潤物無聲。稍有差池,就會傷及純潔的愛心和正義的信念,甚至釀生蛀蟲,使慈善變成悲傷。
玉樹地震,牽動人心,引發中華兒女及海外人士新一輪的捐贈熱潮。扶貧濟困、賑災救難的義舉,媒體喻之為“大愛無疆”。本來,錢能和純潔的“大愛”結合起來的機會是不多的,因此,需要更多的人關心,讓社會的大愛如陽光如雨露,輝耀無疆、滋潤無疆。
但捐贈這種“大愛”,需要法律、輿論和人心的精細維護,方能不斷發揚光大、潤物無聲。稍有差池,就會傷及純潔的愛心和正義的信念,甚至釀生蛀蟲,使慈善變成悲傷。因此,很多國家對這類公益事業、捐贈行為在支持、鼓勵的同時,亦用法律進行規范、引導。具體做法各有特點,但一般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規范募捐活動的批準機關。募捐機構或募捐者進行募捐活動應事先得到批準,只有拿到許可后才能向社會公開募捐。這個批準人一般來說是相應級別的國家行政機關,也有是立法機關批準的。總之,批準人要依法設立,依據法律條例行使批準責任。在社會進行募捐活動要得到批準非常重要,在法制國家,任何組織和個人在社會范圍內募捐,都要依法進行,不是誰想出一個感動人的名目就可以斂錢的。批準機關依據法律或有關條例進行審批,并且負有監督責任。但一般批準機關自己不能進行募捐活動,而且國家各級、各類行政機關一般不能成為募捐者或捐贈管理人(國家機關應靠納稅人的錢過日子,不是靠募捐來養活)。對有些募捐活動,有的還要規定范圍、時間階段等。總之,實行管辦分離的原則,這樣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監管,并從源頭上杜絕很多弊端的產生。
二是規范募捐者或慈善捐贈管理人(慈善基金管理人)。在社會進行募捐要事先有章程,明確目的、募捐人(或機構)、募捐使用方向、監督者及方式等等。這里最主要的是首先要規范動機,必須是為了社會公益性的事業,為了扶危、濟困、助貧等。捐贈不是買彩票,也不是納稅,就是說既不是撞發財的大運,也不是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完全是出于一種道德的自愿。動機的純潔性是保證捐贈活動體現大愛的前提。另外還要規范募捐行為,尤其要區別受贈人和受益人。募捐者或捐贈管理人有時可以是受贈人,但一般不是受益人,這兩者是有區別的。捐贈管理的行政費用一般應事前得到批準,并且在捐贈開始之前明示于眾,比例不但應合理,而且要在最小的開支范圍內,不得有任何牟利和牟利的企圖。有些捐贈是不允許提取任何行政管理費用的,必須要發生的管理費用,包括辦公用品、人員費用等等,也要通過捐贈的方式獲得。多數應是通過義務的方式進行募捐及管理。任何人及機構都不得擅自改變捐贈財產的性質及用途,捐贈的財產,已不是個人財產,當然,也不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而是一種有約定的公益財產,應及時用于被扶助的對象。捐贈應公開設立和監督,行政機關雖然不宜直接成為募捐者或捐贈管理人,但必須履行監督責任,另外也可以委托其他機構、社會組織、大眾媒體進行監督。整個募集、管理、使用情況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公開、透明。
三是規范捐贈者。主要有三個原則和若干權利。三個原則是:自愿、無償和公益。所謂自愿,包括捐贈與不捐贈自愿、捐多捐少自愿,在符合捐贈要求的條件下,實名捐贈與否自愿、捐贈行為公開與否自愿。堅持自愿的原則,就不能攤派或變相攤派,不能強迫或變相強迫,捐贈者應當受到尊敬,沒有捐贈的也應受到尊重。大愛無疆中,應當包括捐贈者和由于各種原因沒有捐贈、但給予其他關注、同情、幫助人的大愛。第二是無償,就是捐贈者不應希冀得到回報,不能附帶任何給捐贈人帶來利益的回報要求,包括直接回報和潛在的回報、物質回報或榮譽回報。通過壟斷性的媒體讓少部分捐贈人獲得榮譽回報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對捐贈宗旨的偏離。沒有回報才是最大的回報,之所以“最大”,是因為它無法度量、無邊無際、無以為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正是此之謂也。第三是公益,即捐贈者的行為必須是有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符合法律、公德、健康文化和公序良俗,并不得損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捐贈者也擁有權力,包括捐贈財物使用情況的知情權、監督受贈人正確實現捐贈人意愿要求的權利、獲得受益人與捐贈有關信息的權利等等。
四是規范受益_人。分為受益個人和社會公益團體或公益事業。無論受益人是個人還是社會團體、公益事業,都應當依法、按捐贈規定的要求,以及捐贈人的意愿使用捐贈財物。一旦失去使用捐贈財物的條件,則要停止使用捐贈。對非公益性團體的捐贈不應納入捐贈范圍,也不能未經批準人批準直接向個人捐贈財產,否則應視為贈與行為,贈與關系一般另有有關民事法律進行調整。
由于在一個文明穩定和諧的社會中,捐贈不但參與社會財富分配,而且直接影響和參與社會道德風俗建設,是一種化育、洗禮人心的高尚行為,所以很多國家已經把它打造成一種“捐贈文化”,并為此設計了許多方便人們表達善意的捐贈種類,比如捐贈的種類就有協議捐贈、立項捐贈;實物捐贈、貨幣捐贈、基金捐贈;一次捐贈、分期捐贈、定向捐贈等等,捐贈有臨時設立、定期設立、長期設立種種。捐贈與受贈不是施舍與乞討的關系,而是扶助與被扶助的關系,扶助的愛與感激的愛都是人間大愛。殷望大愛更加無疆!
第八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在榕成功舉辦
2010年6月18日,由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從屬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在福州召開,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劉延國出席開幕式。本屆交易會以“項目—技術—資本—人才”為主題,立足海西經濟發展,著力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橋梁,人才、智力、項目、技術對接平臺。交易會共對接項目535g項,總投資992.9億元,與上屆相比,對接項目數增長6.99%,項目總投資額增長12.5%。
2010年6月19日,由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福建省公務員局、臺灣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臺灣中華農學會、臺灣中興大學等13家單位共同主辦,4家海外機構支持的“海峽兩岸綠色農業交流合作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本次研討會作為國臺辦2010年度支持的對臺交流重點項目、“6·18交易會”重點活動之一,得到了海峽兩岸以及國外相關機構的高度關注和積極響應。來自臺灣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農機工業同業公會、福建省農科院以及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日本有機農業研究會等機構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圍繞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和農產品品質”、“低碳農業發展戰略與技術對策”、“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合作與發展”等領域交流合作面臨的形勢和機遇、今后合作的方向和重點、平臺建設等問題分三個會場同時進行研討。此外,研討會還征集海內外專家學者研討論文150余篇,并最終篩選出95篇形成論文集。
海峽兩岸綠色農業交流合作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構建了閩臺農業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平臺,必將深化兩岸農業領域的人才,智力、項目、技術交流合作,提高交流合作層次,共同推動兩岸農業產業的有效對接和轉型升級,對促進閩臺優質資源、先進農業技術與管理經驗的交流與合作,發展綠色、循環和低碳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立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