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小時人流數以萬計的旺角波鞋街,造就了3個鞋佬變億萬富翁的傳奇故事。
香港政府的活化政策陸續出臺,香港市建局計劃動用1億元(港幣,下同)活化旺角5條主題街,首階段將于明年開始動工,包括俗稱“波(球,下同)鞋街”的花園街和洗衣街地段。
自1980年進駐波鞋街開設首間分店的彭漢釗,30年后成為波鞋街霸王,坐擁約30間運動店,在波鞋街有近60%的鋪都是由他經營。另一個同樣在波鞋街發跡的湛淦樞,單是將自置鋪位出租已年收300萬元,去年鋪位獲市建局收購,令他順利榮登億萬富翁寶座。此外,著名連鎖運動用品店“運動家”創辦人蔡天沛,早年在波鞋街運動鋪打工,娶得老板妹妹后自立門戶,成為今日在港分店最多的運動鞋大王。
彭漢釗波鞋街霸王
彭漢釗是最早在波鞋街賣波鞋的老行尊之一,亦是現時擁有最多分店的波鞋街霸王。其公司富豪集團旗下共有逾30問分店,分別以“Fulvo”、“Livo”、“Jivo”、“Apex”及“Da hood”作招牌,另有自家品牌“FITTER”,出品包括運動鞋、帆船鞋、運動服、球袋等,粗略估計,每月生意額逾2000萬元。近年彭漢釗與波鞋街另一個霸王、允記的老板陳錦波斗得難分難解,二人積極開分店擴充,不過就業務而言,產品種類較多的彭漢釗更勝一籌。
家住跑馬地的彭漢釗,擁有兩個花園街鋪位,連同貨倉及自住單位,估計身家超過3億元,堪稱波鞋街的超級隱形富豪。彭漢釗今年剛好60歲,出身小康之家,中學時已迷上籃球及足球。中學畢業后,彭漢釗先在一間電器代理公司打工,20歲創業,開設“國電”電器零售店,專賣音響、冰柜等大型家庭電器。雖然如此,彭漢釗仍對熱愛的運動念念不忘,“碰巧有個精工足球隊的朋友要代球隊做球衣,便慢慢將山寨廠轉型。”
1974年,彭漢釗于銅鑼灣豪華戲院后面開設第一間運動零售店,并以中學的自組籃球隊“FITTER”命名,賣自家生產的運動衫褲,又向Adidas及puma人波鞋售賣。1975至1976年間,彭漢釗更贊助歡樂今宵足球隊(即今明星足球隊)的球衣。上世紀70年代末,曾效力香港甲組足球隊的張國強找他合作,在波鞋街開設“強勁”體育用品店,開張時更邀得譚詠麟、陳百祥等明星剪彩,知名度大增。后來張國強將其股份賣給彭漢釗,他將店名改為“富豪”繼續經營,富豪因此成為其集團統稱。
雖然少了名人效應,但上世紀80年代波鞋熱席卷全球,令“富豪”的生意愈做愈大。彭漢釗不時引入外國的新品牌,當時“富豪”的營業額已達500萬元,每年出品的波鞋及帆船鞋款至少300款。
及后,彭漢釗開始購入地鋪自用,于1985年以300萬元買入花園街45號地鋪,“坦白講,當時我沒有錢,不過因為做批發生意,同銀行關系好,才可以借到錢買鋪。”顯然,彭漢釗當年的決定非常正確,地產經紀估計,該鋪現時起碼值9500萬元。
1992年,彭漢釗移民加拿大,于是結束“FITTER”的批發生意,零售店亦只留下4間。直至1998年回流,彭漢釗重整旗鼓,“我熟悉行業運作,又與波鞋街的業主相熟,所以要租鋪擴展不難。”
湛淦樞退休波鞋佬
彭氏父子仍在為其運動用品王國打拼,但另一個同在波鞋街起家的億萬富豪湛淦樞就早已退休,做包租公。
湛淦樞只是一名窮小子,上世紀60年代來港投靠親戚謀生,因為認定鞋是必需品,先到姑丈的鞋店當學徒,后又跟叔父當小販賣皮鞋。每日來回由旺角行至深水埗擺地攤。數年后他終于儲夠資本,膽粗粗以3000元租下西洋菜街一個商場鋪賣鞋,當時一雙皮鞋才不過30元,收入僅夠糊口。幸而,上世紀70年代流行運動服裝,吸引大批年輕人順應潮流,連帶令運動鞋大賣。湛淦樞有見及此,實時在其鞋店兼賣波鞋,生意狂飆,單日都可以賣出數十對運動鞋,因而賺得第一桶金。不過他并沒有將資金花在業務擴充上,反而選擇置業。他先于1982年以92萬元買入窩打老道單位自住。后來發現花園街的運動店愈做愈旺,便在1993年斥資2150萬元買入花園街82號地鋪。但不到幾年,湛淦樞有感年事已高,兒子也不愿接棒經營,遂將生意結束。
前年市建局宣布收購波鞋街物業計劃,湛淦樞曾聯合其他受影響的業主組成“K28波鞋街關注組”抗衡,甚至以比市建局高一成的價錢進行反收購,可惜最終不敵市建局,便于2008年11月接受近9000萬元的收購價,實時晉升為億萬富翁。“政府給幾千萬我有什么用,持有現金只會貶值,只好再買鋪。”78歲的湛淦樞慨嘆。
巧合的是,他新買的西洋菜南街42號地鋪,原業主就是之前向他租了十多年鋪位的彭漢釗,成交價1.5億元。“如果不是與他相識幾十年,都買不到呀!”中氣十足的湛淦樞抱怨:連同另一個于2003年買入的太子花園街鋪位,湛淦樞現年收超過800萬元租金。
蔡天沛“運動家”老板
現時全港分店數目比太古旗下馬拉松還要多上10間的“運動家”,老板蔡天沛也在波鞋街發跡。年近50歲的蔡天沛,小時候在荃灣居住,上世紀80年代在波鞋街一間運動用品店做售貨員。“他大約1983年左右在‘佳運打工,老板姓黎,聽聞是新界鄉紳,有個十七八歲的妹,后來妹妹嫁給蔡天沛,有人穿針引線下就自立門戶,創立‘運動家。”一名老街坊憶述。
“運動家”1985年在花園街啟業,6年后在大埔新達廣場開設首間分店,一名業內人士指,運動家比其他行家早進駐商場,正是其成功最大因素。正因為蔡天沛早在上世紀90年代已開始與發展商打交道,之后要在商場開店自然比行家容易得多。事實上,蔡天沛早在1995年便租下黃埔花園商場的5000平方英尺巨鋪,之后又在青衣城租下8000平方英尺地方,還把部分墻身建成攀巖場,一度成為該商場賣點之一。一直以擴散式來增加據點的“運動家”,現時在全港稍有規模的商場都有分店,就連偏遠至屯門錦薈坊亦有一間。
蔡天沛除了覷準商場鋪前景,更極力爭取外國運動名牌的獨家代理權,如早在1997年已取得德國國寶級健康涼鞋品牌Birkenstock的香港總代理。Bjrkenslock現時在香港共有4問專門店,受歡迎程度已達到平均每個年輕港人都腳踏一對,代理這品牌無疑是一條財路,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運動家”是上世紀90年代擴展得最快的運動用品公司。
現時運動鞋的毛利介乎四至五成,以每雙平均零售價約400至500元計,即每雙運動鞋純利約180元,“運動家”在香港的市場占有率約兩成半至三成,估計每年利潤達2000多萬元。加上蔡天沛持有的物業全部十分矜貴,如市值約6600萬元的花園街64號地鋪,和樓面超過4.2萬平方英尺的荃灣順豐工業中心,現市值5500萬元,單兩項物業已令他身家過億。
海外星云 2010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