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美云
一場八八水災,讓許多臺灣人失去家園。海邊卻多出無數漂流木。她將漂流木作成家具,以“山野牧人”為名,赴臺北參展,意外獲得好評。樹皮、漂流木,竟鋪成一段創業路。
長老傳技剝樹皮
兩年前,汪詩維接觸到阿美族長老,發現傳統部落即將消失的樹皮手工藝;驚喜之余,和友人將樹皮、漂流木作成燈飾和家具,成立“山野牧人”創意家具,多次到臺北參展,開發都市客,也開啟了創業路。
流著阿美族血液的汪詩維,文化大學廣告系畢業后,在臺北工作2年。“在臺北壓力好大,很懷念臺東家鄉可以看山看海。”8年前,她回到臺東,在大學當行政助理,后到飯店當行銷,日子過得很悠閑!
2007年,她接到電視臺短期的外景制作工作,“《部落巡禮》節目里有一個單元介紹阿美族歌謠,我每天開車到部落里跟老人家聊天;在都蘭部落,發現老人家拿樹皮綁腿或穿在身上。以防上山打獵被草割傷,我覺得很有特色。一開始只是好玩,拜托老人家教做,和部落年輕人就像是做美工,拿樹皮做成各種造型;后來遇到詹大哥(詹孟龍),他長期待在飯店做觀光行銷,直覺若能商品化,一定有市場。”
天真的汪詩維,當時沒有創業想法,“我上網搜索有關樹皮資料,發現不光是阿美族,世界各地都有人將樹皮應用在生活上,所以大家集思廣益,將樹皮做成鑰匙圈、盒子和燈飾。”
變身家飾添創意
詹孟龍解釋:“樹皮是利用構樹的外皮。這種野外都看得到的構樹屬雜樹,韌性好,長得快,樹皮得趁砍下來時就剝下來,然后沾水不斷用鐵錘敲打,直到變薄,再陰干使用。”
2009年3月,汪詩維租一間鐵皮屋當工作室,“就靠一張樹皮和一根鐵槌起家。”她拿著樹皮燈飾及文具用品,到知本觀光飯店一間間拜托寄賣,“大家覺得樹皮飾品很特別。小東西也不太占空間,就愿意讓我們試試!”
汪詩維和詹孟龍合伙,一個對外行銷,一個對內。詹孟龍說:“我以前在鄒族部落生活,來到臺東,很多朋友也都是原住民。為了開發商品,加上每件飾品都是手工,時間很趕,他們很樂天,不計較工作辛苦,就是愛喝酒,但喝酒容易誤事,所以我規定他們工作時不能喝酒。”
汪詩維則負責對外開發通路,“我先參加知本品牌商圈活動,本來打算在全臺各地的觀光區開拓寄賣點,不料,一場八八風災打亂了我們的計劃。”
風災遇劫撿流木
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知本觀光,汪詩維自嘲:“電視一直重播金帥飯店倒塌畫面,有人算過,金帥總共倒了208次,誰敢來?到現在知本觀光業還沒恢復。”
原本一個月還有幾萬元新臺幣進賬,少了觀光客,燈飾賣不出去,2009年8月單月收入掛零,汪詩維和詹孟龍坐困愁城,卻意外發現風災后,知本沿岸堆滿了漂流木。“整個海岸看過去。全部都是漂流木,你看多夸張?林務局把大型珍貴的木材載走后。剩下的公告可以讓民眾撿,反正我們也沒事,就開始撿漂流木。”
詹孟龍說:“漂流木在海上漂流,吸收很多水分,拿回來得放在樹下陰干,等水分蒸發才能用,否則鋸刀一下去,木頭就裂開。我們會根據木頭造型,決定做成茶盤、桌椅或木馬等。”

“風災對我們是轉型契機,原本只做樹皮燈飾,現在多了漂流木家具。既然觀光客不來,我們就走出去,跟著知本品牌商圈活動,北E參加一鄉一特色展覽(OTOP)。”
北上參展訂單來
赴臺北、臺中參展后,很多室內設計公司對造型奇特的漂流木家具印象深刻,一筆筆訂單跟著進來,月營收約20萬元新臺幣。
汪詩維說:“漂流木充滿大自然鑿痕,很多人就愛這種原野風。因為商品逐漸開發,目前除撿拾漂流木外,也跟鄰近木材廠購買漂流木,確保貨源。”
起初靠博客宣傳,2009年9月汪詩維在知本東游記會館里,找到一個小店面,“這里原本只是會館的花房,但里面設備齊全,幾乎不需要再裝潢,而且外面大樹蔭下有很多木頭桌椅可供休息,我和詹大哥看了很滿意,立刻租下來。”
但店面位置不明顯,僅有到會館泡溫泉或住宿的客人會來逛。汪詩維和詹孟龍商量,準備和飯店旅行社配合,教游客做樹皮DIY飾品。
件件手工謀穩定
春節期間,接連好幾天趕制家具訂單的詹孟龍說:“目前樹皮燈飾系列開發比較完整,和漂流木家具各占營收一半,但家具利潤較好,這部分商品開發還有待努力,加上每件家具都是手工制,制作流程和穩定度,是今年度要努力的重點。”
最近,汪詩維租下一間小民宿,和原住民員工同住。“我們和外面的店家不同,沒有上下班時間,大家都像一家人,吃住也在一起,有時詹大嫂煮,有時我煮,就像部落生活,互相照應。沒想到,當初只是好玩,卻能玩出一番名堂。”(編輯/王克峰)
海外星云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