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欣
前段時間在中國東北城市吉林游玩,準備看霧凇,原本心情極佳??上У氖牵智疤煜铝藞鲇?,地面結冰,我不慎在一家小店鋪外滑倒。但在寒冷的冬夜里更讓我心寒的是,店主明明看到我滑倒了,我當時也疼得叫了出來,他卻視若無睹,連聲問候的話也沒有。
在美國念書時,也試過有幾次在結冰的地面滑倒,但周圍的美國人都會馬上過來扶我起身并慰問幾句,雖然有點難堪,我也備感溫馨。
今年1月8日下午,一名85歲的老爺子在杭州鼓樓南宋御街上也碰到同樣的情況,結果他在街上躺了近20分鐘,圍觀者眾多,但無人上前將老人扶起。據報道,有人承認:“怕扶他起來要負責任,賠錢。”最終,是趕來的民警把老人帶走。
中國某大網站過后作了調查,有近13萬名網民參與。其中,62.54%選擇“絕對不會(扶老人),怕惹麻煩”;33.45%認為,應該先理性判斷,再作決定;僅有4.01%覺得應該扶老人,認為“這是起碼的公德”。
幫人也要賠錢、有麻煩?
2006年11月,南京市民彭宇稱下車時見徐老太摔倒,所以扶至旁邊,然后同其親屬一同送老太太人院。兩個月后,徐老太將彭宇告上了法庭,稱是被他撞倒。判決結果是彭宇需賠償4.5876萬元,法院認為,彭宇送徐老太上醫院的行為“純屬做賊心虛”。
2008年8月,鄭州市民李凱強騎電動車時和騎著自行車的宋老太發生碰撞,老太摔倒后,李凱強上前扶起她。宋老太申訴被撞傷了腰,要求賠償醫藥費。協商未果,宋老太將李凱強告上了法院。法院后來判決李凱強支付給宋老太7.9萬余元精神撫慰金及其他費用。
以上兩起惡例不禁讓中國民眾對于幫助陌生人心生疑慮,變得越來越冷漠。
不過,人性本善,以杭州老爺子為例,盡管沒人去扶起他,但不只一個人表現了熱心,送寒衣和熱水袋、拿報紙給他當枕頭、打電話報警等。
若能幫助他人而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大多數中國人還是愿意去做的。廣州一個網站此前就發起一個題為“你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做法是贊成還是反對?”的調查,結果超過5成網民贊成要見義勇為。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胡守鈞表示,前車之鑒既然留下如此惡劣的影響,只有徹底推翻它們,才能真正打消民眾心頭的顧慮。最理想的方法,是對彭宇和李凱強的案子進行重新審判,這么做可重新樹立起民眾對社會良知的信心。
至于在見義勇為后可能被報復,警方則得負起更大的責任,所有報復者都必須嚴辦、嚴懲,從而清楚地告訴社會大眾,見義勇為者是被保護的一群。
社會冷漠、治安混亂很大原因是許多人遇見壞人壞事時縮手縮腳,要有效地建設一個和諧的中國社會,社會良知、責任感以及抗衡惡勢力的勇氣缺一不可。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