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夫
今年夏天的世界杯足球大賽顯然有兩大贏家。西班牙隊憑著球場廝殺的戰績將13磅重、18K金的獎杯捧回國門;耐克(Nike)則靠一個長3分鐘的廣告“寫下未來(Write the Future)”贏得品牌首獎。數以億計的觀眾在電視上看了“寫下未來”,但在上傳統媒體以前,耐克首先在臉書(facebook)推出這個廣告。
這個短片先在網站露面。之后它經由親友輾轉相傳,傳送時往往還附上評語以及推薦名單??傆嬆槙褂谜卟シ潘?、評論它的次數超過900萬,耐克的臉書迷人數也因此在一個周末間,從160萬幾乎倍增至310萬。在臉書上打出這個廣告,要花幾百萬美元,但使用者輾轉傳送、奔走相告等等則一切免費。
會員人數10億“幾成定局”
許多年來,行銷人一贏嘗試將網絡變成完美的廣告媒體。雅虎的跑馬燈、谷歌的搜索廣告,都是這項嘗試的階段性產物。但最有望實現這項美夢的,或許首推總公司設在加州帕洛奧圖(Palo Alto)的臉書。
臉書研發了一種極具潛力、更有人味的廣告,套句它的術語,就是更具“社交性”的廣告。網站上的廣告位在網頁右角,大多數使用者根本不會點擊。但臉書可以讓它們從一點效果也沒有的小小告示牌轉變為內容,融入親友、同事間的閑談,而這正是廣告主夢寐以求的境界,
臉書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克·佐伯格說:“網站的整個前提就在于,一旦有了友人在做些什么的內容,一切都變得更有價值。廣告也一樣。廣告主可以制作全世界最有創意的廣告,但對可樂業者而言,知道友人最愛喝可樂才是最好的廣告?!?/p>
臉書目前在全球有5.5億會員,臉書使用者平均每個月在網站花費6小時,遠超過雅虎與AOL(各約2小時)。佐伯格今夏在戛納獅子會國際廣告節演說時表示,臉書會員人數達到10億“幾成定局”。
許多大品牌廣告主已經開始在臉書下大注??煽诳蓸?有1200萬臉書迷)全球互動行銷副總克魯斯說:“1年前,臉書只是候補,但在邁入明年時,我們的行銷計劃已與臉書完全整合,我們靠它行銷,以它為行銷核心?!?/p>
今年營收可望達14億美元
臉書的廣告業務好得出奇。彭博今年早些曾報道,臉書可望在今年創下14億美元的營收,與谷歌在2003年的營收相當。臉書仍為私營,短期間沒有掛牌上市的計劃,對財報評估也不置評。
約百年前,百貨大亨約翰·沃納梅克曾有一句名言,道盡廣告主的無奈:“我花在廣告上的錢有一半是冤枉白花的;問題是我不知道哪一半?!敝钡骄W絡崛起以前,廣告主想知道廣告效益,甚至想追蹤廣告效益,都很不容易。
現在,網絡科技日新月異,大部分大型網站都能根據使用者的瀏覽紀錄上廣告。谷歌利用使用者搜索的空當進行針對性廣告,去年營收達236億美元。臉書的針對性廣告做得更徹底。如果你最近訂了婚,也在你的臉書上更新資料、反映這個事實,你很可能開始見到本地一些珠寶商的廣告,因為這些珠寶商很可能利用臉書的自動廣告系統,針對附近地區新近訂婚的情侶打廣告。
臉書的會員半數每天上臉書網站。他們大多數會更新個人資料,使用臉書電郵或聊天、上傳照片,而無視于掛在網頁邊上小小的長方形廣告欄。根據廣告王與Greg Sterling等分析業者的數據,這些廣告經使用者點擊的比率,平均不到千分之一。相形之下,使用者鍵入“新節食方法”、“休旅車”這類關鍵字而啟動的谷歌廣告,獲得的點擊率則多達1/10。但谷歌的廣告也昂貴得多。
為改善廣告效益,臉書用了一些比較暫時性的辦法,例如“回復”等等。臉書認為,出現在廣告周邊的社交活動可以增加廣告效益。它說,它的廣告是“投入性廣告”,因為這些廣告要求使用者采取行動:播一個短片、投票,或按一個鈕表示“贊(like)”。這個“贊”鈕的用意,在于向親友表示推薦之意,臉書已經逐步將它附在網站的一切內容上。就這樣,大多數使用者盡管對出現在臉書上的大多數廣告不加理會,一旦使用者見到廣告上附有親友的名字,例如當地一家餐廳的廣告出現“喬丹、珍妮還有3位友人喜歡這家餐廳”的注腳,點擊數會出現重大變化。
這種社交性贊助的手段,是一種增強記憶的小花招,但效果很好。Nielsen說,如果使用者見到友人“贊”一個廣告,或對一個廣告置評,他們記住這個廣告信息的幾率能提升30%。
將品牌植入使用者意識
如果你的一堆友人“贊”、“評”一個廣告,這個廣告將跨出網頁一角的小欄,連同友人姓名與他們的一切對話,活躍在你眼前。而廣告主無須為此付任何費用。廣告業者稱這種現象為“賺來的媒體”。
臉書的廣告哲學與谷歌大不相同。谷歌的廣告運作以傳統媒體做法為本。就像雜志或報紙廣告一樣,出現在谷歌網站上的廣告也明確標示,而且與內容(搜索結果)分開。但臉書上的廣告,可以融入使用者的信息反饋之中。
臉書向廣告主提出的保證,不是能讓消費者買他們的產品,不是能將消費者導入他們的網站,而是能將廣告主的品牌植入使用者的意識,促成日后的購買。此外,臉書廣告既能讓你“贊”一個品牌,就能讓廣告主知道日后應對你傳輸什么信息。
廣告主喜歡這種做法,理由很顯然。一旦使用者“贊”了某一品牌,這家公司可以通過信息反饋,繼續與使用者對話,而且一切免費。
福特、7-Eleven與麥當勞最近都在臉書的網頁推產品,還發動臉書之友先行設計這些廣告。星巴克(Starbucks)為它的1400萬臉書之友提供折價券;英國石油(BP)透過臉書網頁發布聲明與照片,說明它如何清除墨西哥灣石油污染。還有一些品牌用臉書為產品進進行“服務”,如Nature Valley在臉書上介紹國家公園與自然景觀,就是例證。
面對漸趨激烈的隱私權批判
臉書在華府的勁敵、數碼民主中心創辦人齊斯特,呼吁規范當局迫使臉書在資料搜集方面采取更透明的做法。他說,臉書目前的做法,簡單說就是“用大體上偷偷摸摸的手段,讓消費者贊助產品或品牌,并且把信息傳給友人”。
臉書駁斥這種說法,但面對愈來愈激烈的批判,臉書已修訂服務條件與隱私政策,還推出一些隱私保護工具,讓會員控制對某些友人的資訊往返。不過它不準會員從它的廣告鎖定系統中撤出資料。
臉書還有一大明顯的商機:它可以輕而易舉,將它的針對性能力擴及數以萬計、現在使用“贊”的網站,讓使用者運用臉書使用者姓名與密碼登人。
全球有好幾億人“贊”臉書。而且,這好幾億使用者一旦發現,進了臉書(有人取臉書英文名諧音,戲稱它為“非死不可”)就永遠成為廣告主的鎖定對象,而這些廣告主未必那么重視友誼,他們是否還樂得起來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