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祝芬
他相信飾品也能是藝術品,更發現女人的錢好賺。在他的“璃想國”里,有藝術理想、有現實考量,因為兩者兼具,讓他離夢想越來越近。
臺灣淡水山邊的工作室,高溫火嘴吐著1000多度的熊熊火焰,梁志偉眼戴護鏡,配合琉璃熔解速度,不停來回轉動纏繞,全然沉浸在他的“璃想國”里。
飾品透晶瑩
2008年夏天之前,梁志偉還是接案做琉璃飾品的SOHO族及琉璃創作課程講師,在客戶介紹下,他通過臺北市紅樓駐店評審團的甄選,進駐紅樓16工房,開沒“璃想國”,專賣親手制作的琉璃飾品、擺飾,也在花蓮、宜蘭的飯店多處寄賣。
從淡水轉往位于紅樓16工房的門市,尚未人店,已先被一件件絢麗奪目的琉璃作品吸引。不管是大件吹制、烤彎擺飾,或玲瓏小巧的琉璃發夾、戒指、耳環、紐扣、項鏈、琉璃珠、磁鐵等,全透著鮮艷色彩。不僅質地比一般琉璃飾品更晶瑩剔透,且大件多在數千元(新臺幣,下同),小飾品則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完全顛覆“琉璃創作產品總是透明、莊嚴和昂貴”的印象。

盡管16工房內還有另一家因電影《海角七號》走紅、也賣琉璃飾品的“蜻蜓雅筑”,但“璃想國”的作品靠著色彩豐富、風格現代,吸引不少年輕、外地客群。梁志偉拿起幾顆紐扣,臉上露出自信,“因為我的琉璃顏色太鮮艷、太亮了,常有小朋友以為是糖果,尤其是紐扣,常被誤認為水晶糖。”
習技打根基
“目前扣除店租和人事成本,我每個月在紅樓約有6-8萬元的凈利,加上寄賣銷售和廠商訂制,大約有8—10萬元的收入,相較過去上班打卡的日子,我很慶幸在兼顧現實生活的同時,可繼續追尋我的夢。”梁志偉說。
投人琉璃創作約18年,梁志偉復興美工畢業后,進入剛成立不久的琉璃工房擔任技術員。“在琉璃工房的時間雖短,卻開啟我對琉璃創作的眼界,也打下脫蠟鑄造技法的根基。”但身為技術員,少有創作機會,讓他選擇在半年后轉行女裝業。
1994年,王俠軍從琉璃工房出走,自創琉園,梁志偉被網羅負責脫蠟鑄造控管。隨后,他二度被琉園派往美國玻璃專業學校PiichuckGlass School進修,并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玻璃軸心”(AxisGlass Studio)工作室研習,回臺灣后,在琉園水晶博物館擔任講師。
紅樓設專柜
直到有一天,他在擔任日本玻璃藝術家山野宏助教時,被山野問了一句:“怎么都沒看到你個人的作品?”這個當頭棒喝,讓梁志偉開始認真思考,“難道我和琉璃的關系就只是推廣和講解嗎?”
2005年,梁志偉以融合烤彎和吹制作品受到矚目,陸續受邀前往香港、新竹市工藝博物館展覽,作品也賣出2/3以上。但展覽只是一時,“我和許多藝術創作者一樣,很難光靠創作維生。”于是,他開始接受廠商的琉璃珠訂單,并于2年前進駐紅樓,試圖在創作與溫飽之間找到平衡點。
“量產的琉璃珠幾乎都長一個樣,但‘璃想國的每件產品,都是我親手設計制造,即使同是荷包蛋造型產品,但仔細看紋路和色澤,仍可看出‘飼料雞蛋與‘土雞蛋的差別與趣味。”
選用的材料,也令梁志偉引以為豪,“我用的材料比一般多了4倍成本,一般量產的琉璃珠材料1公斤大約150元,而我用的意大利玻璃原料,每公斤就要600元,才能燒出比別人鮮艷的琉璃。”
設計藝品風
制作飾品之余,璃想國也有不少家飾大型創作,價格多在幾千元,相較坊間動輒上萬、甚至百萬元的產品來得便宜,因此在紅樓、飯店寄賣點都有不錯銷路。梁志偉強調:“我并未設限只走飾品路線,一個月也能賣出幾件大作品,但個人工作室能生產的大件作品有限,畢竟創作需要時間和醞釀。”
客人的話讓梁志偉想起曾面臨的質疑,“要進紅樓時,一位評審問我,你和夜市賣的有何不同?”他反問,飾品為何不能是藝術品?若用幾十或幾百元,就能買到藝術風飾品,豈不更能拉近消費者與藝術品的距離。
環視滿室繽紛,他顯得滿足,“賺不賺大錢是一回事,在許多藝術創作者仍難兼顧現實時,我卻可靠創作維持生計、延續夢想,光是這點,就足以支撐我做到七八十歲了。”
(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