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寧

曾是企業神話的美國通用電氣(GE)2009年凈利只剩2007年一半不到。今年7月公布半年報,營收表現又比去年同期衰退。
通用電氣欲振乏力,它最自豪的教育訓練,竟被認為難辭其咎。
幾乎每一位企業主,都期許自己的企業成為“學習型組織”,不少企業因此投下大量人力物力在教育訓練上。到底如何判斷教育訓練恰恰好做到“最適規模”?成效又如何評估?有多少的教育訓練流于形式,或學而無用,或成就了個人,卻無利于公司?
根據《天下雜志》調查,臺灣企業教育訓練時數一年多半10至50個小時,但也有高雄塑酯、臺灣微軟、信義房屋等企業,教育訓練一年花掉員工兩百個小時以上。
曾經是企業界神話、擁有“五百大執行長搖籃”美譽的通用電氣(GE)公司,最近幾年江河日下,通用電氣引以為傲的教育訓練,竟成了眾矢之的。
金融海嘯讓通用電氣股價重跌超過8成。攤開通用電氣財報,去年營收衰退14%,凈利連續兩年衰退,2009年只剩2007年的一半不到。今年7月公布半年報,營收表現又比去年同期衰退。
到底通用電氣的員工訓練制度出了什么問題?美國《彭博商業周刊》訪問多位專家與通用電氣內部員工,指出通用電氣教育訓練產生四大副作用:
一、占用太多工作時間
通用電氣員工要升上高階主管,頭15年至少要用掉整整一年時間在與工作無直接關連的訓練課程上。
特別是年度考評大會,“簡直是‘榨干大家的時間!整個12月和1月,全公司幾乎都在忙這件事,根本無法專注于業務和客戶。”一名通用電氣前人力資源主管抱怨。
不只員工花時間,每年要和太多員工面談,也占掉執行長伊梅特大量時間。伊梅特隔周末固定撥時間輪流和185位高階主管其中一位,在自己家里進行一對一訪談。每個月還要固定一次找十幾位高階主管和外部專家,討論“何謂領導”。
二、花太多錢
通用電氣一年花10億美元以上在訓練、評估上,占營收的0.6%。在《天下雜志》的調查“企業承諾”面向的評比,員工教育訓練的投資是重要指標。在這一項上,臺灣的常勝軍臺積電去年教育訓練占營收比重僅0.02%。
三、人才流失
通用電氣對教育訓練近乎宗教般狂熱,相當程度是為人作嫁。想象一下,紐約洋基隊“明星候補球員”若多達百名,會有多少人甘愿一整年都坐冷板凳?
前任執行長韋爾奇選定伊梅特接班之后,另外兩位同樣能力出眾的競爭者馬上跳槽,便是最佳例證。
四、公司階級化
太多受過“標準訓練”和上對下的考核,讓公司創新不易。特別是愈多人受過內部的“科班訓練”,整個組織愈會擁抱所謂的“血統”,更不愿接受外來創新。
舊金山大學管理教授蘇隸文(John Sullivan)直批通用電氣這種訓練方法是,“21世紀用20世紀的老方法”。
三大建議
許多企業對于通用電氣的教育訓練“心向往之”,卻沒想到身為標竿的通用電氣已經產生諸多副作用。針對教育訓練,專家提出三點建議。
一、少一點教室,多一點網絡
尤其是跨國企業,齊聚一堂式的訓練,絕對勞民傷財。同樣注重教育訓練的IBM,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改為在線進行,不受時間地點限制。
二、少一點教導,多一點分享
沒有人喜歡強迫去上課。公司要同仁成長不一定要花大錢請專家,員工相互間的學習也是好方法,有時還能發現公司內臥虎藏龍。中鼎工程便用制度來規定、獎勵員工,將知識分享出來,讓同仁相互學習。
三、少一點共同價值,多一點個人特質
谷歌(Google)人資主管雖然是從通用電氣挖來,但卻被要求避免上對下、集體式的教育訓練,著重個人特質發展。(摘自《天下雜志》)(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