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竹書
“一刀對準,讓它趕快投胎,不要殘忍地死就好。”
屠夫這行業自古以來從沒有過好名聲,然而人們就是少不了它,盡管如今一切大多電動化,總仍得有人動手第一刀。
轟隆隆生產線上,41歲的臺灣屠夫林春榮站在最前方,運輸帶每送來一條已電暈的豬,林春榮的手也像其中一道機器,熟練地在3秒內劃破豬頸、換下一頭豬,面無表情。被劃破動脈的豬鮮血狂噴,隔壁同事立刻灑鹽避免豬血凝固,豬在15秒內死亡。
“要很專心,絕不能分心,不然一刀殺不死。”林春榮說,這一刀得對準喉嚨上方某個極細微位置,劃破頸動脈、靜脈,卻不能切到緊鄰的食道,否則易感染細菌。“每只豬的那個位置不一樣,有的脖子肥肉多,有的瘦,要經驗,切下去有一個感覺,一線之隔。”
那個神秘位置不好拿捏,初學者經常一刀殺不死,導致放血過慢、影響肉質,只好轉調其他流程,包括:將豬趕到電擊機器上、操作燙毛脫毛的機器、人工劃破豬肚取出各種內臟……
臺北縣肉品市場每天約宰2300頭豬,他負責其中一條生產線的放血,一天要殺500多頭;偶爾他也做其他流程,“像取內臟,從肛門往上劃,要掌握力道,不能劃破胸腔更不能刺破內臟,不然豬肉會感染細菌。”
他殺豬14年,之前是看天氣吃飯、收入不穩的水泥工,婚后老婆懷孕,養家壓力大,聽說肉品市場正好有缺,他應征、受訓10天后上手。放血不是人人做得來,一來多數人有l心理障礙,二來位置與力道難拿捏,淘汰率超過50%。但不善言詞的林春榮心思單純,他說,上工時只想著怎么一刀殺準,哪有閑情害怕,這性格剛好適合動刀。
家人沒反對他做這行,但老一輩人總仍覺得是殺生,勸他不要做。“但為了生活能怎么辦?而且又不是殺人,是殺豬給大家吃,一刀對準,趕快讓它投胎轉世就好。”
(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