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心
睡眠是門好生意。時代越進步、人們越焦慮,愿意花在睡眠上的心思與金錢,也越來越不設限。而美國品牌席夢思從100多年前便深諳此道,碰到了龜毛又精細的日本人后,睡眠的藝術,更發展到一種極致了。
酒酣耳熱的應酬后,晚上10點多了,日本席夢思員工丘先生搭一個半小時的電車回到神奈川縣的家。洗了澡進房看看熟睡的小朋友,隔天早上5點他又得起床搭一個半小時的電車到東京港區上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而這是日本上班族的常態。難怪他們如此需要一夜好眠,也難怪這般生活模式加上日本人“電視冠軍式”的研究個性,讓我們在東京日比谷的席夢思旗艦店看到他們與“松下”合作、研發4年后推出的新產品Restino科技床組。
想要睡得好,不再只有床墊或床架的問題;為了據調查日本人有20%苦于睡眠障礙、國內高達1萬億日元的“睡眠市場”,Restino企圖創造的,是一個完整周到的睡眠環境。
模擬睡眠歷程
人原本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estino于是從燈光開始。床頭架上的黃光會慢慢轉暗,模擬夕陽西下的情景,第二天早上白光再漸漸增強,讓人猶如在陽光中醒來。
音樂也是一門學問。床頭音響內建35種音樂針對不同心情播放,配合床墊下的重低音喇叭制造腳部按摩效果,床墊下還有體溫感應器,會在適當時機啟動紅外線裝置,遙控開關冷氣;所有功能都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即使是日夜顛倒著生活的人(譬如得值夜班的醫生護士),一躺下來,也能經歷正常的睡眠過程了。
一切只歸功于日本人似乎不太公平,畢竟由美國人扎爾蒙·G·席夢思(Zalmon G.Simmons)于1876年創立的席夢思在業界向來腳步領先,包括彈簧床、獨立筒、沙發床與king size超大尺寸床墊(果然是美國人)等,都是其創舉;華盛頓的Smithsonian博物館中,有一個“床的歷史”展示間,其中唯一出現的品牌,就是席夢思。但2009年金融風暴后美國席夢思破產重組,財務獨立、擁有亞洲23國制造販賣權的日本席夢思則不受影響,一床要價百萬日幣的Restino推出便是明證。
獨立研發制作
說來有趣,席夢思的亞洲廠原本設在上海,連清末的慈禧太后都是其愛用者,戰亂時還吩咐小廝背著席夢思床墊逃難;后來因二戰遷往日本,如今坐落于靜岡縣富士小山町的新廠平均每天可生產1400床床墊,并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
新廠內,從布料選擇、床墊車花、獨立筒的制作、上框架到測試等流程,都已自動化并佐以人工反復檢查,一派日本工廠利落精確風格。其中世界上只有3臺的獨立筒裁切組合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獨立筒壓縮40%(以增加彈性)后以不織布包覆,而來自NASA的溶膠可在190度高溫下強力粘著獨立筒。
這也是為什么,不止普通上班族鐘情席夢思,就連日本的高級旅館,也是90%以上均使用席夢思床墊。
(編輯王克峰)
海外星云 2010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