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素玉
為什么日本教育不出比爾·蓋茨?為什么日本車的技術力一流。卻設計不出歐洲車的品味?日本腦科學暢銷書作家茂木健一郎有話要說。
茂木健一郎是個什么樣的人?
由去年11月中,才被日本稅務單位因近3年來漏報版稅、演講費約4億元所得,要求追繳1億多日元的所得稅事件來看,可以理解這位在索尼科學研究所擔任上級研究員,本職年薪約1000萬日元的茂木健一郎,這幾年來在日本的出版界有多么有人氣。
茂木健一郎是日本的腦科學家。現任索尼計算機科學研究所上級研究員、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東京藝術大學兼任講師,近3年來著有多本關于腦的暢銷書。
茂木的書深入探討,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該如何使用腦,方能不愧為人地生活于社會之中?該如何做才能激發出腦的一切功能?
認識腦,就是認識自己
人類之所以感受喜怒哀樂,皆為腦的作用。最近茂木健一郎發現,愈來愈多人不再問及類似計算能力或記憶力等智能的部分,反倒是關心起心理或感情層面的問題。例如,“我怎么也提不起勁來,該怎么做才能讓我產生沖勁呢”?“我充滿自卑感,腦為什么會制造出自卑感呢”?
置身于日趨復雜的社會,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該如何自處?怎樣做才能愉快又充實地度過自己的人生?要探尋這個答案,必須先了解在人腦中的感情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才能創造出我們的心。
茂木相信創造力全人類皆有之。他在《感動腦》一書中提及,發現相對論、人稱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放棄感動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般,生亦若死。”
茂木解釋,人在活著的歷程中,會遇到太多的事物,邂逅許多人、街道、景致或未曾品嘗過的美味。要是沒有察覺到眼前的新邂逅,沒能對新發現充分感動,人類馬上會失去耀眼光芒,只剩下肉體在活動,精神卻已死去。如此即表示人不再活著。
我們生存于這個世界,面對各種事物,不斷獲得新的見解,這才是所謂的“感動”。要有所感動,必要的條件是創造力。人類借由創造力活著,始能得到只有人類才能體會的“感動”。
茂木說:“對于有創造力的事物、各式各樣的東西滿懷感動的同時,永遠抱持著新鮮的心情活下去,這才是真正的‘活著。”
重要的是“欲望熱情”
這個世界上有各樣的職業,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不同,但大家都在被賦予的工作中凝聚巧思、用心經營。這種創造的每一天才代表著“活著”。
茂木認為,創造力的源頭是“欲望熱情”。無論從事多么有意義的職業,沒有欲望熱情便產生不出絲毫創造力。相反地,只要有欲望熱情,創造力就會源源不絕涌現。一般認為腦的功能也會因為有了欲望熱情而愈來愈強。
沒有欲望熱情的地方,創造力無法萌芽開花;沒有創造力的地方,不會有感動降臨。
茂木在書中特別提到人腦的前額葉與側額葉在感動、熱情、價值判斷方面所扮演的功能。前額葉是負責頭部綜合作用,并將貯存于側額葉里的訊息加以整理、活用的地方。無論再怎么有利的訊息輸入側額葉,只要前額葉沒有反應,這些訊息就完全沒有意義。
前額葉是以什么為基準在整理和活用訊息的呢?就是“欲望熱情”和“價值觀”等。如果有想要完成某事的欲望熱情,便會從側額葉去取出符合該目的的訊息;自己判斷有價值的東西,便會拼命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出提示。
有熱情,力能成就天方
想象在前額葉有個切換腦狀態的開關。借由累積啟動此開關的訓練,我們能夠在任何時候隨心所欲,切換腦的開關。很重要的是,我們得要學會這個習慣。
譬如,在學校被稱為精英的孩子們,往往是以考試取得高分,獲得師長父母的稱贊為目標,再朝著進入一流學府、一流公司而努力;他們深信這些才是所謂的價值,并以此為欲望熱情的泉源而勤奮念書。然而,若價值一味偏向于此,考上一流大學,就不必念書了;進了一流公司,之后做事只要確保不失敗就可以了。大多數好不容易才累積起來的知識和體驗就此束之高閣,不再使用。
假若學校的精英能夠找到新的視野,把價值轉向創造力。一定可以成就更令人驚嘆的成果。若我們仔細觀察那些人稱創造天才的人們,便可發現他們絕非憑借直覺或偶然,而是靈活運用自身的體驗和知識。
總而言之,借由努力將眾多訊息貯存至側額葉的是精英,能夠再由前額葉將這些轉變成創造力的則為天才。缺乏目標和欲望熱情,不可能成就天才。
如果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如何提升前額葉運作的問題。要是美國或歐洲有可以刺激前額葉的教育計劃,茂木建議,日本也應該起而效尤不是嗎?
海外星云 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