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岳
1951年4月11日,朝鮮戰爭最激烈時,主張使用原子彈轟炸中國東北的聯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五星上將,因抗命和藐視總統帥職權而遭杜魯門總統解除職務,全球為之震撼。59年后的6月23日,美軍駐阿富汗最高指揮官史坦利·麥克里斯特爾(StanleyA,McChrystal)四星上將,因譏諷包括總統奧巴馬和副總統拜登在內的文官上司而遭奧巴馬炒魷魚,驚動美國軍政權力走廊。
“大嘴”將軍禍從口出
55歲的麥克里斯特爾出身西點軍校,過去以三星中將身份在伊拉克指揮特種作戰,負責反叛亂行動(counter Insurgency,又稱清剿叛軍作戰)而獲得美軍駐伊拉克最高指揮官四星上將彼得雷烏斯(David H,Petraens)的賞識。彼得雷烏斯于2007年扭轉伊戰戰局有功而升任美軍中央指揮部(Central Command)最高指揮官,中央指揮部管轄范圍涵蓋中亞、中東和波斯灣一帶,是美軍最重要的戰區指揮部。麥克里斯特爾于2009年6月獲彼得雷烏斯推薦,出任駐阿富汗指揮官。
諷刺的是,奧巴馬解除麥克里斯特爾的職務后,立即任命麥氏的長官兼師父彼得雷烏斯接替麥氏,按照美軍指揮系統中央指揮部掌管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戰斗。最近兩個多月,奧巴馬飽受墨西哥灣漏油困擾而民調驟降,此次因快速、果斷地處理“軍頭放炮”事件,并又任命勛高望重的彼得雷烏斯取代麥氏而獲得兩黨一致的贊賞,媒體亦多予好評。
麥克里斯特爾和其他美軍高級將領最大的不同是,他是個“大嘴巴”,而且有“把腳放在嘴里”(亂講話之意)的大毛病。他在生活上律己甚嚴,每天只吃一餐,每天跑步數里,煙酒不沾;但在心理上和為人上卻是個隨時會擦槍走火的武夫。2009年6月出任駐阿富汗美軍兼北約盟軍指揮官后,他做了3件事令奧巴馬非常不悅。第一,他在倫敦公開發表演說呼吁奧巴馬增兵阿富汗,又說如照拜登所建議的專打拉登的基地組織而不是對抗塔利班的戰法,則他將難以遵從;第二,他在接受訪問時直接批評拜登的主張是“短視的”;第三,他擅自將僅供國防部長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參考的66頁增丘與作戰秘密計劃泄露給《華盛頓郵報》名記者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奧巴馬曾分別當面訓斥麥克里斯特爾以及防長蓋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ke Mullen)海軍上將,嚴厲警告他們必須恪守文官領導武官的政治倫理和指揮體制;更重要的是,指揮官不得隨便對外表達自己的意見。
沒想到本性難改的麥上將及其貼身幕僚,卻在今年四五月接受以報道通俗文化與熱門音樂為主的《滾石》(Rolling Stone)雜志自由撰稿作家邁可·赫斯汀斯(Michael Hastings)持續多天的專訪,嘴巴像機關槍一樣濫射,既批評又嘲諷奧巴馬等文職長官與同事,口水子彈射人又射自己,終致被炒。
今年4月,麥上將及其貼身幕僚因冰島火山爆發而在巴黎等飛機時,接受赫斯汀斯深入而又廣泛的采訪。巴黎訪問后,又移師至柏林,繼續深談。麥上將及其幕僚批評奧巴馬對阿富汗戰爭“沒有進入情況”、每次和將官開會時“好像被嚇到的樣子”、“不懂軍事亦不了解指揮官(指麥氏)的背景”;譏諷拜登(Biden)為“咬我”(bite me);嘲笑白宮國安顧問瓊斯(退休陸戰隊四星司令)是個“小丑”,主管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事務特使郝爾布魯克的電郵“他根本不看”。麥上將和美國駐阿富汗大使艾江山關系極壞,在訪問時曾痛批艾江山。唯一未被麥上將點名批判的是國務卿希拉里。
《滾石》雜志于6月20日左右向阿富汗美軍指揮部復查一些訪問紀錄時,麥上將知道大事不妙。他在第二天打電話向拜登道歉,拜登當時仍不知道怎么回事,麥上將對他說:“我接受一家雜志訪問,有些內容你看了會不高興。”拜登回到白宮后,幕僚已從《滾石》網絡上下載麥上將訪問稿,奧巴馬看了大為光火。但他并未立刻主張炒麥上將魷魚。
幕僚長力主炒魷魚
據《紐約時報》和MNBC電視報道,大力主張“干掉”麥上將的是白宮幕僚長伊曼紐爾(RahmEmanuel),他認為如不解決麥上將,則作為全國最高統帥的總統今后將難以駕馭將領。處事一向謹慎的奧巴馬還曾打電話向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國務卿的共和黨籍四星上將鮑威爾(Colin L.Powell)征求意見。奧巴馬于6月22日囑咐幕僚打電話給麥上將,諭令他火速返回華府,當時,奧巴馬已下定決心解除麥上將職務。麥上將本人亦心里有數,準備好辭職書。
6月23日上午,麥上將先到五角大廈會晤國防部長蓋茨,再到白宮。白宮原安排30分鐘談話時間,但只進行20分鐘即結束。麥上將先向奧巴馬道歉,并提出辭職,奧巴馬馬上接受。麥上將離開后,奧巴馬立刻召見適在華府的彼得雷烏斯到白宮,告之麥上將已被解職,征詢其出任阿富汗指揮官意愿。今年57歲、患有前列腺癌的彼得雷烏斯當即表示服從命令。
隨后,奧巴馬召開國安會議,在會上發了一頓脾氣,嚴訓國安團隊不要再搞斗爭和小動作,要團結一致,要以對付基地組織、順利推動阿富汗戰爭為主,要顧全大局。奧巴馬在白宮玫瑰園公開宣布這項人事更動時,強調他解除麥將軍的職務,并不是因他亂講話,而是他逾越了軍人的本分。奧巴馬又說,文官指揮武官是美國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麥將軍的錯誤是沒有尊重這項立國原則。
與麥帥革職不同
美國媒體都把麥上將被黜事件和59年前麥帥遭革職一事相提并論。其實,這兩者還有很大不同。
麥克里斯特爾也許不尊重、不喜歡他的文官上司與同僚,對阿富汗戰略亦有意見;但跋扈、傲慢、專斷的麥帥則是公然違抗命令,根本不把總統和其他長官放在眼里,他要實行自己制定的戰略(把朝鮮戰爭戰火帶至中國東北),他經常對外批評白宮和國防部,他不僅履行了中國古話所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甚至挑戰總統的統帥指揮權。
奧巴馬不到48小時內即決定解除麥上將職務;當年杜魯門考慮再三,不敢貿然砍掉麥帥,因麥帥聲望極高,是美國人心目中的二戰英雄。因此杜魯門宣布革除麥帥職務后,民調跌至谷底,有些共和黨國會議員且主張彈劾總統。
麥克里斯特爾事件所折射出來的不只是亂講話、不尊重長官和體制的問題,它亦披露了奧巴馬軍政大員對阿富汗戰爭的歧見、戰略的失效、戰術的失誤和人事傾軋等矛盾。當初麥上將力主增兵4-8萬,奧巴馬答應3萬(今夏8月始完全到位),但奧巴馬同時提出2011年7月開始逐步撤軍的命令,軍方認為這項命令不利作戰;麥上將和彼得雷烏斯在伊拉克成功推動的反叛亂行動,在阿富汗并未奏效;麥上將一年前的清剿叛軍作戰,成效極微;麥上將雖與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關系良好(卡氏曾打電話給奧巴馬為麥上將求情),但阿戰一直不順,最近卡氏大力拉攏塔利班和巴基斯坦,而使阿富汗局勢更為復雜。
許多自由派人士表示阿富汗戰爭將像越戰一樣,美國不可能打贏,最好是下定決心盡早撤軍。也有些評論家認為新任指揮官彼得雷烏斯應調整戰略,并改變對付塔利班的反叛亂行動。
美國在阿富汗作戰已近9年,目前約有9萬美軍駐阿,戰死已超千人。奧巴馬果斷處理麥上將藐視長官事件,雖普受稱贊,但阿富汗戰爭很可能會和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一樣,成為奧巴馬總統任內揮之不去的夢魘。
海外星云 2010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