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峰
菅直人無政治世家庇蔭、不靠派閥人脈與資金而當上日本新首相,其實也反映日本民間厭惡“小澤派”等派閥的世襲嗣與金權政治,是支持改革的廣大民意的勝利,重塑民主黨創建時追求的“清廉政治”形象。菅直人長期重視中日民間交流。反對臺獨和參拜靖國神社。
伴隨著“世襲首相”鳩山由紀夫的黯然下臺,“庶民首相”菅直人于6月4日被執政民主黨高票推舉為新黨首,并經國會指名選舉通過當選,成為日本第94代首相。庶民出身的菅直人出任日本新首相,扭轉早前4任首相都是政治世家子弟的趨勢,也是自田中角榮和村山富市以來第三位庶民首相。
日本民眾早已徹底厭惡“世襲首相”
“庶民首相”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菅直人在穩定黨內各派勢力中,重拳出擊掃除前干事長小澤一郎等勢力,治療民主黨因黑金政治丑聞而受到的致命傷痛。
從2005年至今短短的5年里,日本政壇竟然走馬燈式地頻頻更換了4個首相,更有趣的是,這4位首相的身后都有華麗的首相家庭背景,從安倍晉三到福田康夫再到麻生太郎直至鳩山由紀夫,他們從小就受到祖父輩的政治庇蔭,傳承了祖父輩們獨享的“地盤”、“人脈”、“金錢”等優勢,然后伺機攀上“世襲首相”的高位。相比之下,菅直人作為沒有政治背景和家族資源的庶民今天能夠執掌內閣大權,其艱辛與困苦可想而知。
這也是菅直人走上首相之位,能夠受到多數民眾肯定,內閣支持率出現V字型反彈的一個原因。日本民眾早已徹底厭惡“世襲議員”和“世襲首相”的政治病態。去年日本眾議院大選,曾長期霸占日本政壇的自民黨大批“世襲議員”紛紛落馬敗選,事實上已經預示日本政治新時代的到來,日本需要涌現出更多的“庶民議員”,需要清廉而具實力的“庶民首相”。
平民政治家
63歲的菅直人生于日本西部山口縣的普通工人家庭,1970年畢業于東京工業大學。他早年從事市民運動,積極為爭取良好的居住環境等市民權利而奔走疾呼。他從政的歷程也充滿著艱難困苦并屢經失敗。從1976年開始,菅直人先后3次在東京都選區競選議員,但均因庶民出身缺乏政治世家或世襲議員所擁有的政治資源與資金資源而一敗再敗。直到1980年6月第四次競選才大功告成,初次當選為眾議員。
1996年,菅直人與鳩山由紀夫創立民主黨,共同擔任該黨黨魁。民主黨改組合并后,菅直人曾4次出馬競選黨魁卻3次落敗。好不容易擔任黨魁后,2004年卻因“漏繳”國民養老保險金而辭職。
抱著自我反省的強烈愿望,菅直人以日本空海法師修行四國的事跡為鑒,從1994年7月15日開始至12月16日,分3次剃發出家修行,孤獨地行走了530多公里,參拜了日本四國地區從靈山寺到金福剛寺共88座寺廟。菅直人當時一身布衣、頭戴斗笠、腳著草履的苦行僧形象,令大多數國民對他產生了諒解。殊不知,最后有關部門發現“漏繳”養老保險金是一宗子虛烏有的錯案。在2005年菅直人連任眾議員,重歸政界。
日本國民對菅直人這個平民政治家肅然起敬,還在于他是一個敢于挑戰“官僚政治”的勇士。1996年,菅直人首次成為橋本內閣的厚生大臣。期間他力排官僚勢力的反對抗拒,頂住各種各樣的壓力,全力以赴查明了由藥物引起的艾滋病問題。他因此被當時民眾稱為“最適合擔任首相的政治家”。14年后的今天,歷經磨難的菅直人終于成就了“庶民首相”的心愿。
另有特色的親華派
和橋本龍太郎、福田康夫一樣,菅直人也屬“知華派”政治家,但他更是另有特色的“親華派”政治領袖。菅直人長期來重視中日民間“草根”交流,推進兩國合作友好發展。他反對參拜靖國神社,也不支持臺獨,25年來,與中國和在日中國留學生結下了深厚情誼。他持之以恒每年堅持邀請50名在東京工業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再邀50名日本各界青年,展開聯誼交流活動,這在日本政治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對于在日中國留學生學友會等主動邀請他出席學生們主辦的研討交流等活動,菅直人也盡量從繁忙的政務中抽出時間來參加。
就任新首相后,菅直人大膽提拔了年輕的華裔議員蓮舫出任行政革新大臣,寫下了華裔政治家在日本的嶄新一頁。更大膽的是,菅直人上任伊始就宣布將任命伊藤忠商事顧問丹羽宇一郎出任日本駐中國大使。據了解,此次破例向中國派駐熟悉中國事務的民間人士擔任大使,顯示了其對中國與中日關系的重視。
菅直人認為,現在的中日關系猶如“火燒冰淇淋”般的外熱內冷,兩國國民間的好感度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近幾年來兩國均只注重高層握手、高層會晤,缺乏真正而廣泛的“草根”交流。多年來一直與菅直人保持接觸的原全日本中國留學生學友會會長李光哲博士說,菅直人主政的日本對華政策一定會變得更加務實,更加注重民間的草根性交流。中日關系也會由上而下的“以官帶民”更多地轉變為“以民帶民”,兩國關系的穩定發展也會更加具有建設性創造性。
面臨嚴峻挑戰
菅直人新內閣展現新機遇但也面臨著嚴峻挑戰。這首先是如何走出經濟財政困境,確保經濟復蘇。雖然菅直人提出要爭取實現“強大的經濟”、“強固的財政體制”和“強有力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三強目標。但面對現實。日本巨額的財政債務、赤字攀升,財源嚴重不足、通貨緊縮,以及人口老齡化、制造業疲弱、失業率上升等內需不足問題,均對實現“三強”政策帶來了嚴重困難與考驗,這也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和本屆內閣的執政目標能否落實。
其次是如何解決美軍基地搬遷問題以及消解民眾的憤怒,特別是如何修復美日間的同盟關系和信賴關系。菅直人就任后就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通話,在首次記者會上也強調了日美同盟關系是日本外交的“主軸”,這些似乎都在修補及拉近日美關系。菅直人過去一直批評小泉政府過于“親美”,他“日本應脫美入亞”的理念曾令美國產生“戒心”,看來“解鈴還須系鈴人”。
第三大考驗是當務之急的參議院選舉與9月份黨首選舉。如果民主黨在這次大選中不能獲得半數以上席次,不僅會帶來國會運轉的困難,而且也將直接影響到菅直人的換屆連任黨首。
最后是民主黨內的團結和如何防止小澤派與反小澤派的過度對立。目前在民主黨8個主要政治派系中,小澤一郎旗下的議員約有140人,占民主黨政治勢力的1/3。菅直人掃蕩黑金政治,得了民心,但傷了小澤。在人事布局上,菅直人的方針是基本排斥小澤派。如果矛盾激化,或有可能造成執政黨分裂。如何避免“后院起火”,將是菅直人執政新團隊必須慎重面對的難題。(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