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蘭淑
很多人不知道臺灣生產小麥,臺中人郭助銘用本地小麥做成酥餅,走中高價位路線,成就他的麥香事業。
大雅特產自烘培
4月初春,正是小麥收割的季節,臺中縣大雅鄉間熟成的麥穗,在春陽的照耀下,金黃閃閃。
郭助銘捧著黃燦燦的麥穗,很是感慨:“這些最新鮮的麥穗,就在我們的身邊,可是臺灣所有烘焙的食品,卻到幾千里外批發面粉,你不覺得太可惜嗎?”
在“雅麥香傳”店里,老板郭助銘為幼兒園小朋友上紙傘DIY的課:“小朋友,你們知不知道大雅鄉的特產是什么?”“小麥!”小朋友齊聲說。問到40位臺北來的社區媽媽,只有一個知道臺灣有種植小麥。
小麥需要秋冬冷涼季節播種,臺中縣大雅鄉約有70頃面積種植小麥,可以說是臺灣少數種植小麥的鄉鎮,秋冬播種,初春收割。以往稻米價格好,農家拿麥子磨粉做饅頭、包子或拿來喂豬,麥麩做堆肥,麥稈當生火的材料;但現今,農會將收購的小麥,交給酒廠釀酒。
郭助銘用契作收割的小麥,自己烘焙成全麥胚芽、全麥粉,來做酥餅、米香、面線,他強調:“我用的是整粒麥子磨的粉,最營養的胚芽、幫助消化的麩皮都在里面。”他打人百貨公司超市賣場,現每月有80萬元(新臺幣,下同)進賬。
成立品牌找通路
郭助銘原先做電子玩具業務,批貨到量販店,后改經銷澳大利亞進口的礦泉水。但是他認識到,經銷業務做不久,上有原廠可能中斷經銷,下有同業與市場的競爭,但因接觸有機商店與百貨公司超市,引發他想用臺灣本地材料制作食品的想法。
本地大雅人的郭助銘,2004年成立“富康農場”品牌,向熟識的農民購買小麥,委托磨粉工廠代為磨成麥粉,做成全麥面線、手工餅干、米香,鋪貨到有機商店與高速公路的休息站販賣。
剛開始半年,在貨架上回轉率不高,每月銷售四五萬元。郭助銘一一檢討,發現全麥比例太高,雖是非常“健康、理想”的食品,有麥香,但不好吃,口味不夠大眾化。應該減少自制麥粉比例,讓口感更舒軟,增加適口性,淘汰手工餅干等滯銷產品。
研新技術磨麥粉
最大的突破還是在于原料,郭助銘開始自己研發磨粉的技術。購買磨粉機,研磨成粉的粗細可以自己控制,粗粉拿來做胚芽酥餅,可以增加咀嚼小麥的口感,細粉拿來做面線,不影響面線的細致度,而且小麥新鮮度更易掌握。
他坦承:“大雅小麥用的是臺中3號的品種,屬于中筋面粉,礙于品種與設備,沒辦法做出所謂高、低筋的面粉,做成蛋糕、面包、手工餅干等糕點。但像我們的手工蛋卷,我采用安佳無鹽奶油、現打雞蛋,并加入適當比例的全麥粉,消費者吃得出麥香。”
員工手工烤蛋卷時,香味四溢,口感軟酥的蛋卷,咬下去吃得出雞蛋與胚芽香,邊吃蛋卷邊掉碎片,還看得出手工制作蛋卷的層次感。
重新注冊拓市場
對產品有信心后,郭助銘重新注冊“雅麥香傳”品牌,開發新的通路,由于目前農會小麥的收購價,每公斤23.8元,仍比“進口”小麥不到20元的價格高,臺灣產的小麥粉成本較高,他鎖定中高價位的超市與客層。
郭助銘打出“本地小麥”的特色,打進JASONS超市,在烏日高鐵站的臺灣特色館、新光三越超市上架,營業額逐步成長,毛利約有20%。剛上百貨公司貨架時,因為知名度不夠,因此搭配試吃、搭贈、特價等活動,吸引消費者目光,只要促銷時期,營業額可以成長30%以上,雖要犧牲毛利,但可以打開市場占有率。
郭助銘向農民回收麥殼、麥稈,委托埔里紙廠的師傅,用回收麥殼、麥稈制手工紙,他再做成手札、筆記本、燈飾,具有環保、文化宣傳的作用。他接受紙傘DIY課程預約,受到社區媽媽、學校老師的歡迎,但DIY課程目前占不到營業額的10%。
去年中秋節,郭助銘推出用小麥胚芽做的綠豆椪,用起司、卵磷脂制作素蛋黃酥。因為有素食口味,吸引了宗教團體預購2000盒,意外開發在市場看不到的素食族群。
郭助銘透露:“我已經找到無蛋蛋卷的配方,未來將開發出素食無蛋的蛋卷,可搶攻素食的市場。”
(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