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良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援助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作為援外工作核心之一,中國60年來,為173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培訓了12萬管理和技術骨干。
中國援外工作60年發展態勢
《大道無疆——中國對外援助60周年紀念展》從明12日拉開帷幕,前來參觀的外國駐華使節在各種展板、模型、圖片、數字、實物面前駐足流連,對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真誠相助和共謀發展贊不絕口。
新中國是在一片廢墟中建立起來的,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本身發展也遇到種種復雜問題和來自外部的種種壓力和挑戰,但始終不忘曾經在各個時期支持過自己的發展中國家。新中國成立伊始,即開始援助朝鮮、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后,援助對象擴展至亞非20多個國家。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在訪問非洲期間,宣布了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援助對象國的數量進一步增加。1978年以來,中國援外工作在改革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60年來,中國通過提供無償援助或者無息、優惠貸款等方式,為發展中國家援建了220多個農業領域項目;近700個工業領域生產型項目。涉及輕工、紡織、電子、能源等多個行業;1000多個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設施項目,包括會議設施、市政設施、體育場館、打井供水、學校、醫院、公路、橋梁、鐵路、電站、船塢、港口、機場、郵電通訊設施,等等,使發展中國家和人民得到了許多實惠。2004年,中國正式建立援外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近6年來,中國累計開展對外緊急救援近200次。2004年印度洋發生大海嘯、今年初海地發生大地震、最近巴基斯坦發生大洪水,中國都及時提供了大批救災款項和物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一開始,中國在給發展中國家以資金、物資援助的同時,就注意結合給予他們智力支持,以增強其自主發展能力。2001年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指出:“加強以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的經濟技術合作,使之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平衡發展,是一條有效途徑。人力資源是最可寶貴的資源。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既是長遠的考慮,又是現實的需要。人力資源的開發已經成為亞太經合組織合作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各成員國共識最廣泛、合作基礎最好的領域。我們應該把這個戰略選擇變成具體的戰略行動,穩步前進,務求實效。”今天,以援助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內容之一的中國援外工作新態勢,已經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援助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方式、途徑和取得的成就
第一,接受大批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60年來,中國累計接受來華留學人員169萬人次,年接收量2009年突破了23萬人次。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越來越多。至去年底,中國共向7萬多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提供了政府獎學金。近年來,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超過3萬人,計劃在2020年東盟來華留學生達到10萬人左右。云南省2004年設立了“招收周邊國家留學生獎學會”,至目前有超過8000名東盟留學生在云南學習,占來云南留學生總人數的近堿。2001年以來,來廣西留學的東盟學生幾乎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加。發展中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層次不斷提高,且由過去的漢語學習為主,轉向經濟、金融、管理等其他專業。中國計劃到2020年年接受留學生量達到50萬名,將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量,重點資助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
第二,向受援國派出了大批管理、技術人員,除了完成援助項目外,還幫助受援國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在執行援外項目中,60年來中國派出的這方面的援外人員達數十萬人次。為幫助建設坦贊鐵路,中國先后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5萬~6萬人次,高峰時曾達1.6萬多名。中國援外項目一個個完成,無不傾注了中國援外人員的心血和智慧,他們中有數百^還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國重視技術的傳授和轉讓。1961年,中國派出7名農業專家奔赴馬里,在2年多的時間里成功試種茶樹和甘蔗,試制出茶葉和蔗糖。消息很快傳遍非洲大陸,馬里周邊一些國家的領導人紛紛前往參觀。從那時起,許多非洲國家開始向中國提出派遣農業技術組的請求。
第三,向受援國派出大批醫療和救災人員,為發展中國家人民救死扶傷,急他們之所急。1963年,剛剛獨立的阿爾及利亞瘟疫橫行:缺醫少藥,向國際社會發出緊急救援的呼吁,當年4月6日,根據中央指示,湖北省組建了24A人醫療小分隊前往阿爾及利亞,揭開了中國醫療援外的序幕。47年來我國共向69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派遣了援外醫務人員約2.1萬人次,目前共有54支醫療隊約1300名醫務人員在48個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他們累計使受援國民眾約2.6億人次得到診治,他們還手把手培訓當地醫務人員使用中國援助的醫療設備,深受受援國政府和人民愛戴,提起中國的醫生他們都伸出大拇指,一些孩子甚至被父母起名為“中國娃”。累計近90Q0醫療隊員獲得所在國總統授勛的榮譽。
2004年,中國正式建立援外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以來,中國在及時提供了大批救災款和物資的同時,還緊急派出了多批救援隊伍。
第四,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推動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孔子學院是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介紹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至2009年11月,中國在全球已建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每年中國向世界各地輸送數百名公派漢語教師和志愿者。這些孔子學院和課堂不少是分布在發展中國家的。僅在東盟國家就建立了21所孔子學院和14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超過5.5萬人,參加各種漢語教學和推廣活動的人數超過32萬人。自2003年以來,中國向東盟各國派遣教師和志愿者超過5300人,培訓漢語教師萬余人。
第五,為發展中國家管理和技術骨干辦培訓班。60年來,中國為173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培訓了12萬管理和技術骨干'涵蓋經濟、金融、管理、農業、醫療衛生、司法、教育、環保等20多個領域的150多個專業。目前每年這種培訓規模已達1萬名左右。
近年來,中國教育部邀請東盟國家的教育行政官員、校長和青年骨干教師參加該部舉辦的“高級計算機人員培訓班”、“現代遠程教育研修班”和“教育行政官員研討班”等短期人力資源培訓班,受到東盟國家學員的普遍好評。從2008年起,教育部與商務部聯合設立了“發展中國家公共管理碩士項目”。招生對象為發展中國家處級以上政府官員、院校系主任級以上的學術機構領導或級別相當的商務及行政管理人員,為發展中國家培養政府和高校的高層管理者以及具有領導潛力的優秀人才。該項目頭兩年委托北大和清華共同承辦4期培訓班,接受了來自亞秒H和非洲44個發展中國家的127名學員,其中大部分為處級以上政府官員和大學等學術機構中層領導
或管理者。項目的規模及學校范圍將在今年繼續擴大,在現有的兩個公共管理碩士項目班基礎上,華東師范大學將承接一個教育學專業碩士班,招生對象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小學校長,市、區教育局長。
自2006年以來,在中國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搜救中心成功承辦了3屆商務部援外培訓項目“發展中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研修班”,來自40個國家的96名應急官員與中國地震應急救援領域的專家們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專業交流。
1998年,在江澤民同志的倡導下,除技術培訓外,商務部開始舉辦中青年高級官員研修項目。該年商務部舉辦了首期“非洲國家經濟管理官員研修班”,標志著該部援外培圳工作進入一個新階段。截至2009年底,共舉辦了1395期官員研修班,來華參加培訓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官員共計36364名。其中共舉辦了15期部長級官員研修班,涉及經貿、農業、公共管理、廣播電視等多個領域,先后邀請了來自亞非拉和大洋洲、歐洲的92個國家的417名發展中國家部級官員來華研修交流。2010年,商務部計劃安排14個多雙邊部級研修項目,涵蓋經貿、林業、新聞、公共管理、交通、通信、應急救災等多個領域。新年開始,這些班就一個接一個緊密登場。僅在6月份開班和結業的就有:“老撾國際合作業務培訓班”、“發展中國家數字電視產業研修班”、“發展中國家竹產品標準和認證國際研修班”、“阿爾及利亞礦業研修班”、“伊拉克利用外資和外援發展與重建研修班”、“國家紅十字會(紅新月會)緊急救護研修班”、“莫桑比克部級官員經濟特區研討班”、“亞非國家適應氣侯變化官員研修班”。他們一方面聽取中國的相關負責人和專家講課,一方面實地考察一些地方,雙方還互動討論,獲益匪淺。
“中國模式”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
中國的援外工作之所以不斷發展,并且對發展中國家產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除了由于中國堅持平等互利、共謀發展、不附帶條件的宗旨受到廣泛歡迎,以及由于受到人才、智力在國際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中的戰略作用的推動之外,還同中國的和平發展和“中國模式”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密切相關。
二戰以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兩大陣營對立和美蘇爭霸世界的局面。一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獲得解放后,都面臨著向何處去的問題。有部分國家選擇了與世隔絕,有部分國家宣布自己也要搞“社會主義”,有部分國家則要走西方國家的道路。但蘇聯、東歐國家后來發生了劇變、解體和衰敗。而到處軟硬兼施推銷“西式民主制度”并妄圖誘逼中國在外援中配合其行動的美國,又爆發了金融危機,進而引發了全球性經濟危機,重創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元氣,給世界帶來了一場大災難,甚至連不可一世的美國也被認為露出了衰落之兆。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為過去閉關鎖國,或是機械地照搬蘇聯或美歐模式,吃盡了苦頭,不僅沒能擺脫窮困,還引起社會動蕩,政局不穩。新中國雖然也曾經歷盡曲折,但卻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幾十年里取得了一些發達國家需要用幾百年才取得的成就,其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經濟低迷,許多發達國家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卻有效地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每年仍以8%以上的速度在增長,國家和人民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中國模式”的漸露頭角,引起世界的驚詫和思考,許多發展中國家從中看到了希望,紛紛派人前來中國留學、觀摩和培訓,他們中不乏曾經在西方國家獲得過高學位、高職位的精英。參加“莫桑比克部級官員經濟特區研討班”的莫方團長、內政部副部長曼德拉說的一番話,代表了他們的心聲,他說:“上個世紀我們學習中國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經驗,現在學習中國發展經濟的經驗。中莫友誼經過時間考驗,歷久彌堅。我們在研討中獲得了許多經驗和信息,可以說不虛此行。”
援外工作的新態勢令人鼓舞,但我們一定要謹記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叮囑,務必繼續謙虛謹慎,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對人類的最大貢獻和對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智力支持。我們重在幫助外國朋友全面而正確地了解中國,不把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強加于人。要向外國朋友講清楚:中國的模式還在不斷發展、完善,還要大力學習外國,只是要結合中國國情,獨立思考,進行創新。中國的做法只適合中國,不應該完全照搬,發展中國家怎么做,完全應該由他們結合自己的國情自主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