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紅
編輯同志:
你好!
平時,我不是一個話很多的人,之所以不愛講話,是因為我覺得有的人總是有本事用一句話把我的心從夏日帶到冬夜,這樣,我只好選擇少說話。如果是這個人反應遲鈍,情感不豐富也就罷了,可是我完全能感知得到她敏感的神經每時每刻都在跳動,而且她也深知說了這樣一番話會讓我覺得很不舒服,我真想不通,為什么她還要說出口。
有一次宿舍大掃除,要把柜子頂上的東西搬下來。我在宿舍算是高個兒,就踩著椅子把東西拿了下來,落了很多灰塵。大家都過來接,她冷不丁來了句“這時候就得她上,不然長那么高干什么用啊”。本來就是一件小事,我也沒覺得自己多有用,她這么一說,讓我覺著我活兒也干了還落不著好話。
有的時候,大家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聊天,我覺得這是無所顧忌談天說地的好機會。一次,聊起考試,我就描述了一下自己之前的好成績,本來在我們幾個人當中我的成績也是最好的,她就很不屑地說“呦!沒人說你成績不好啊!”聽她這么說,我聊天兒的興致基本就沒了。
我覺得,宿舍里的其他人也能感覺到她有時候說話不好聽,她們大都選擇不跟她多交流。她也比較知趣,不是那種很不講面子的,別人不愛理她,她也就不跟她們找話了。但要平時誰跟她頂一句,她是一定要反擊的,最后一句狠話一定是她說出來的。
她是我們宿舍唯一一個農村來的,最初,跟我們相處還怯生生的,在宿舍我們很容易忽略她。過了有半年時間,她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說話就像這樣,冷不丁就噎得我猝不及防。
本來,我以為她是因為看不慣我才會說這些我不愛聽的,但是,與之矛盾的是,她平時還總愛找我一起做事,比如吃飯、自習,還會跟我說一些知心話,外人看來我們還是很好的朋友。她有的時候也很順著我,讓我感覺她是真的把我當朋友,但有的時候又故意說出那些帶有惡意的話,這讓我更搞不清楚她到底是怎樣想的,不知道我應該以一個怎樣的心態與她相處呢。
小敏
小敏:
你好!
從你的來信中可以看到,你因為不知道怎么和宿舍里的一個朋友相處而苦惱。你的這位朋友是唯一一位來自農村的同學,剛來的半年里,她在宿舍里還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但后來就變得總說一些大家不愛聽的話,害得大家都不太愛理她。而你對她卻是左右為難,一方面被她當作好朋友一樣黏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被她有些“惡意”的話而困擾不堪。
其實,學校的環境就是社會的一個小縮影,你說的是一個很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人際溝通問題。人際關系的互動里,經常會碰到他人有意或無意侵犯到自己的時候,無論是在情緒上、思想上還是身體上的行為,都會讓我們產生很不愉快的情緒感受,也許是生氣、憤怒、悲傷……而當雙方發生這種矛盾時,通常有三種應對的方式,回避、反擊和有效溝通。
從你的信中看出,當你遇到矛盾的時候,通常采取的是回避的方式,只是被不良情緒困擾,無力向對方回饋自己內在的感受,最多是不和對方說話,甚至最后變成了一個話不多的人。其實這種處理方式顯然并沒有給你帶來些許的解脫,因為對方并沒有因為你的回避而有所改變,你也因為壓抑了自己而越來越不舒服。
如果長期采用這樣的態度,就會在你的心里積蓄很多的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你當下的人際關系,還會造成長遠的影響,這種人際關系的創傷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時不時地跳出來,不經意間“咬”你一口,使你對某一類人或幾類人產生好像是“天生”的厭惡感。
當然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式的反擊,貌似沒有吃虧,但它更讓緊張的關系雪上加霜、惡性循環。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雙贏”的有效溝通呢?
首先,當對方有讓自己不舒服的言行時,要抱有接納的態度,告訴自己,“她這么說(做)一定有她的原因……”其實,沒有無根源的風雨,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家庭、社會和經歷等因素共同影響的。我并不知道你那個從農村來的同學經歷過什么,但也許正是她以往的經歷或是進入你們學校后的被“忽視”造成了她現在的樣子。所以,你可以試著跟自己說:“不是她得罪了我,而是她說話的方式讓我不舒服。”這樣就會更加理智地處理問題。
另外,當有了不舒服的時候,可以采取“我訊息”的方式跟對方溝通。“我訊息”通常包含三個要素:第一,具體客觀地描述對方對你發生的行為(舉動、言語或眼神等);第二,對方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實際影響;第三,你內心的情緒或感受(生氣、難過、煩躁或害怕、孤單等)。
比如當你幫同學從高處拿東西時,你的朋友卻說:“這時候就得她上,不然長那么高干嘛用啊。”這時你如果說:“你怎么這么說呀?!”以“你”開頭就會造成關系的緊張。而如果你說:“我主動幫同學拿東西并不是為了別人夸我,但是當我聽到你這么說我的時候,我還是有些不舒服……”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你對此事的態度,足以讓對方了解你的觀點及感受,就可以讓其改變行為或調整理念,改善你們之間的互動模式及品質。
當然,也可能發生對方拒絕接受,沒有意愿改變行為或感受的情況,那就要視情況靈活采取策略了。
學校既是知識學習的場所,也是人際交往的學習場所,衷心希望你在與同學的交往中獲得信心與好心情,為將來真正走上社會奠定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