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你好!
自從上了大學,一直在困惑以后該怎么辦。我的專業是公共關系,在上大學之前一直不清楚什么是公共關系,當一個公關人應需要什么品質,不知道該怎么去努力?我好像不適合,我不擅長說話,對很多事也不太關心,不知道該怎么去努力。
最近管理學老師提了個問題,要我們小組討論,問題大致是這樣:一個著名品牌要舉辦一個電視演講,如果獲勝,整個班級同學會得到這個著名企業的帶薪實習機會一年,而獲獎的這個人就會成為這個著名品牌的代言人。芳芳經過努力地準備,寫了一篇很精彩的演講稿;而田田有一些特別的優勢:形象、聲音、應變能力。如果田田用芳芳的稿子獲勝可能是最大的。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會選誰去參加這個演講?
討論的時候我和同學想法不同,他們都覺得派田田去很正常,用不用芳芳的稿子是另一回事。而我卻覺得雖然田田有一些特長,但是這樣很不公平。您會怎么做?
進入大學,大家都對我說社會本來就不公平,我明白。我總是不知道很多事,被別人看成小孩很正常,即便學習再努力也沒有別人參加學校活動光彩。就像芳芳很認真努力地準備,寫出了好的稿子,但是在大家心里還是比不過田田的這些特長。
感覺很不公平,努力有時候比不過天生的。資質不同,資質一般的要努力很久也不一定追上資質高的,這些沒辦法,不知道怎么辦。
小M
小M:
你好!
從你的來信中感到你在大學里遇到了困擾,從專業學習和同學的反應中,你發現同學們更認可形象好、善于應變的同學,而自己不太具備這些品質,你感到灰心、失望,進而產生“社會是不公平”的認識和感受。
事實上,你的困惑在大學生中非常普遍,這涉及和心理學聯系密切的兩個主題:自我認識和職業規劃。這是處在大學階段的同學們必然要面對和經歷的。
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從出生到死亡分為八個階段,大學階段的心理任務是發展“自我同一性”,具體來說就是要探索自己,認識自己;在此基礎上找到適合的職業方向;找到“我是誰”。只有對自己有比較好的認識,才能夠為自己選擇合適的職業道路,進而對自己有較好的定位。這個心理任務關系到人對自己的評價和人生意義的追尋,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人都需要通過環境和別人的反應來定位自己,你感到自己“不適合,不擅長說話,對很多事也不太關心”,這樣的感覺可能不好,但也是對自己的認識。而人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認識,也往往來自于環境對自己的反應和態度。
由于你的專業性質和班級氛圍,你會感到失落和“不公平”,這是很能理解的。這恰恰是在形成“自我同一性”過程中的正常感受。而這樣的感受會促使你思索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特點,真正適合做什么。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具有很多“特點”,有人外向、有人內斂。這些不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但不同并不意味著有高低優劣之分。之所以有“優點”、“缺點”之說,是由于有標準存在,同樣“特點”在這個標準下可以稱之為優點,在那個標準下可能會被認為是缺點,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標準不一樣,得出來的結論就會不一樣。
心理學家霍蘭德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價值觀不同,只有選擇和自己的個性傾向相匹配的職業,才容易獲得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認同感。那就是說,對于不同的人群和專業,不同的特點會得到不同的待遇;可能你所學的專業更多需要的是外向特質;但這并不表明你的特點沒有價值。每種特點只有置于適合的領域,才會發出它的光芒。誰能說,“幕后人”就沒有價值呢?
你說由于不了解公共關系專業,到了大學之后才發現自己不太適合。這可能是你感到不被認可、不公平的主要原因。這一點中國很多大學生會遇到。但是大學階段是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好時機;而大學所學專業也不意味著決定你今后的路?,F實情況是,很多同學通過對自我探索,在離開校園之際重新做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同時大學也是人揚長避短的階段,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多樣的社團活動,會給人提供很多鍛煉的機會。
你說自己不擅長說話,對很多事情不懂,這并不表明你今后會一直這樣。如果你很羨慕那些能在人群面前侃侃而談的同學,希望自己能夠具備那樣的特點,那么抓住這個機會去鍛煉自己也是很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