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陳橋兵變的前幾天,京城開封的人都在悄悄傳說,檢點趙匡胤要當皇帝了。趙匡胤回到家里,看姐姐正在廚房做飯,就跑過去問她:“外面議論得很兇,你說我該怎么辦啊?”他姐姐毫不客氣,一搟面杖打過來:“老爺們做事,一人做事一人當,行不行你自己決定,干嘛回來嚇唬我們這些婦道人家!”
與其他創(chuàng)立基業(yè)的皇帝比起來,趙匡胤確實是個不夠果斷的人。果斷者有兩種:一種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比如項羽;另外一種是剛愎自用,陰險毒辣,比如朱元璋和劉邦。朱元璋把所有的開國元勛統(tǒng)統(tǒng)殺凈,孫子建文帝勸他要講仁道,他把一根長滿刺的藤條扔在地上,讓孫子撿起來,孫子怕扎手,不敢撿。朱元璋說:“我現(xiàn)在把上面的刺都給你捋干凈了,你還不感謝我?”
與這二人卸磨殺驢時的果斷相比,趙匡胤就柔和得多,他把開國元勛們叫來,先喝酒,后講道理,委婉地勸他們放棄兵權(quán),照樣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我把趙匡胤的這種猶豫理解為“敬畏之心”。和家人探討前途,顯然不只是做做樣子,他對自己的親姐姐沒這個必要。為什么要敬畏呢?是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可能有這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尋找一個道義的著陸點,在蓬勃開放的野心上覆蓋一層足夠美麗的遮羞布。他從更民間、更草根的角度打量自己的行為,看它是否站得住腳。這種猶豫是一個心靈過渡區(qū),人與鬼的緩沖區(qū)。有了這個緩沖,才有了他的與人為善,給人留出路的“鐵書三誓”:永遠優(yōu)待自己的前領(lǐng)導柴氏家族;永遠不殺進言的士人;子孫有違此誓者,天打雷劈。
在專制條件下,我們惟一能祈禱的就是,讓掌權(quán)的人猶豫一些。我們無法要求他是個神,做個有敬畏心的人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