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一直是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塊短板。
近年來,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加大了對農村金融發展的扶持,金融支農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仍然突出,金融服務缺乏仍然是制約地方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對這一問題非常關注,他們認為“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不能只從形式上小修小補,必須從促進經濟發展的金融因素入手,建立一個更有效率和活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多重矛盾制約農村金融發展
“這些年,農村信用社給咱們莊稼人很多幫助,可還是覺得辦貸款有點難,請你們在兩會上幫助呼吁呼吁。”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前,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雷在為準備提案進行調研時,接受了不少農民這樣的囑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中形成了巨大的潛在金融需求,但是很多代表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雖然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很多,但大多只吸收存款而不發放貸款,像抽水機一樣源源不斷地從農村把資金轉移到城市。同時隨著四大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只剩下農村信用合作社支撐著農村金融,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村金融發展的滯后。
臺盟中央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當前農村金融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有四個方面:一是農村金融服務主體萎縮與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增長之間的矛盾;二是農村金融資源日漸匱乏與農村信貸資金需求日益膨脹之間的矛盾;三是金融經營的盈利性目標與農業產業的政策性扶持之間的矛盾;四是農村金融產品設計滯后和“三農”服務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五是金融防范風險的要求與農村信用環境現狀之間的矛盾。諸多矛盾的存在,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嚴重滯后。
臺盟中央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農村地區的金融生態狀況,不僅影響該地區貨幣政策傳導、資源配置效率、金融穩定發展,而且最終決定該地區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必須要加快發展,為后金融危機時期農村提供金融保障。
多建設一些面向“三農”的“小銀行”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在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這是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前提和目標。”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馮明光提出,要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廣覆蓋,應在“明確責任、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省級政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或組織。
農村信用社一直是信貸支農的主力軍。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馮明光認為,關鍵要解決“改革政策方向不明、扶持政策時效不清、監管政策定位不準。”馮明光告訴記者,浙江農村經濟比較發達,但很多縣(市、區)的廣大農村仍然需要像農村信用社這樣“合作性金融機構”為他們服務。近年來銀監會一直把“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浙江等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的方向。馮明光很擔心,如果農信社都改成商業銀行了,還能堅持為“三農”服務的立場嗎?“我認為,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監管部門應該因地制宜。尤其是長期服務‘三農’的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改革,不一定非走股份制。”
近年來,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迅速崛起,成為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一支生力軍。截至2009年末,銀監會共核準開業172家新型銀行業金融機構。但是從總量上來看,這些金融機構的發展規模還是偏小,不能滿足農村的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人民銀行南昌分行行長高小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要鼓勵組建更多的“小銀行”,建議降低商業銀行入股村鎮銀行的比例,將其入股比例不得低于20%改為不得高于20%,使村鎮銀行真正成為服務“三農”的小銀行。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工商聯副主席吳江林非常關注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情況,他認為小額貸款公司村鎮向銀行轉化中的政策限制太多。一方面是很難轉化,而就算轉化成功,但由于內控指標限制和資產比例限制,小額貸款公司“短、平、快”的特色也將難以發揮。他提出,應鼓勵銀行機構對經營穩健、管理規范、撥備充分的小額貸款公司在融資、轉制村鎮銀行等方面給予支持。
加大財稅支持鼓勵銀行給農民貸款
農村金融服務為何如此滯后,馮光明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涉農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不高。“金融機構是有盈利要求的,但是農戶居住分散,發放貸款的成本高。給一客戶發放一億元貸款的成本和給十個客戶發放1萬元的貸款成本是一樣的,如果你是銀行,你也愿意做前者的生意。所以,國家必須加大對涉農金融機構的財稅支持力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全國人大代表、人民銀行哈爾濱支行行長周逢民告訴記者,目前小額貸款公司在經營性質上位屬一般工商企業,需繳納的稅項至少在8項以上,稅負約占營業收入的30%,遠高于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在財政支持、稅收管理等方面也執行著與其他商業銀行同等的水平,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在它開辦前兩年基本得不到補貼,而初始階段恰恰是村鎮銀行發展最艱難的階段。
周逢民提出,應對上述金融機構的營業稅和所得稅實行優惠政策,征收標準可參照農村信用社的優惠政策,在3-5年內免征所得稅。同時地方財政可以通過建立退稅機制對其予以扶持。
“我認為,在農村偏遠地區設立網點應實行補貼政策。”許雷委員認為,農信社部分營業網點是為當地農民服務而設立且長期經營虧損,若要提高農信社服務金融缺失地區的積極性,就要對這樣的網點進行適當的財政補貼,以維持其可持續經營和農村社會穩定。
臺盟中央建議,應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提升金融機構支農信心。政府可以安排專項財政預算,或中央從財政支農資金、扶貧資金中劃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專項資金,用于救助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給農戶或農村經濟體造成的損失。同時應鼓勵農村擔保融資機構的發展,從稅收等方面給予其涉農擔保業務一定的優惠,引導其到鄉村開展支農貸款擔保業務,適當分擔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風險。
針對“三農”需求創新金融產品
在談及如何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效率時,很多代表委員都指出:農村金融的服務對象是“三農”,那就必須要了解農民、農村的需求,針對他們的特點,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往往一個很好的金融產品能改變一個貧困農戶的命運,救活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甚至一方經濟。”全國人大代表、原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行長張靜說。
馮光明告訴記者,在浙江,農信社和供銷合作社合作推出了一種面向農民的金融產品———豐收卡,類似于城市居民通常使用的信用卡。當地的農信社選擇一批信用良好、還款能力強、有致富項目的農戶給他們發放豐收卡,每張卡有2萬元的透支額度,農戶可使用該卡到當地的供銷系統網點購買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用于保證生產。受到了農民的普遍歡迎。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主委郭振家建議,應當積極創新適合擴大農村內需的信貸產品,探索“以工哺農、以城帶鄉”類信貸品種。如,“勞動力向外轉移”式品種,包括“進城打工農民技術培訓”貸款、“農村經紀人”貸款和“打工創業”貸款品種。
針對農村地區用戶融資過程中普遍遭遇的“信用瓶頸”,張靜提出,可通過建立信用共同體的方式來化解。“信用共同體就是一種將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貸款需求者集合起來,以團體的形式完成與金融機構借貸活動的互助性擔保組織。不僅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緩解信息不對稱,而且通過信用共同體,農村經濟體各成員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了經濟體的抗市場風險能力,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保集團總裁吳焰建議將“農村信貸與保險結合起來”,他說:“保單有一個現金價值,尤其在農村來講可以拿到養老保險,或者是健康保障的保單,用它做質押,獲得農戶一定時期的需要的一定量的用于農業生產的貨幣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