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池池的魚塘,曾經承載著父親的鰻魚夢。魚塘荒廢,他改種水草,水草恢復魚塘生機,他成為臺灣最大水草王。
養鰻受挫背債千萬
穿著雨鞋、笑起來有著莊稼漢靦腆的臺灣人徐志雄,是宜蘭員山鄉勝洋水草的負責人。傳統農家眼中的雜草,他卻視若珍寶,種在廢棄魚塘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雜草,不但成就了他的事業,也找回家族重生的力量。
20多年前,徐志雄的父親和友人合伙在宜蘭員山鄉養鰻魚。這里是涌泉水,可以利用地勢落差抽水,不必用馬達,而且鰻魚價格好,一公斤賣二三百元(新臺幣,下同)。徐志雄記得小時候,家里常有日本人拎著皮箱,里面裝現金,要跟他們買魚。那是一段輝煌的歲月,鰻魚生意好,全家都開心。
然而時移事易,鰻魚外銷開始受挫,養鰻的風光不再,宜蘭養鰻人紛紛改行。在同行里面,徐志雄的父親是最后一個把養殖場收起來的,卻也因此背負千萬元債務。
兄弟貸款試種水草
在鰻魚不好賣的時候,徐父改養過熱帶魚、香魚、泰國蝦,大閘蟹……只要想得到的,幾乎都養過,但一樣都沒有成功。魚塘荒廢,為了償債養家,徐志雄退伍后,曾在鐵工廠上班,還兼職做司機。
這時,一位在水族貿易公司上班的朋友建議他,臺灣水族館的水草多從海外引進,宜蘭水質好,不如養水草。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1992年,徐志雄和弟弟申請貸款300萬元,投入水草生產設備,用廢棄魚塘栽種水草。
在宜蘭鄉下,水草是田里隨處可見的雜草,對農家來說,一點用也沒有,還要花時間拔除。所以徐志雄兄弟二人決定要種,親戚朋友都笑他們“頭殼壞掉”。種植水草,徐志雄和弟弟都是門外漢。當時臺灣介紹水草的書籍很少,徐志雄英文不佳,只能強迫自己去看原文書,幸好里面有很多圖片!
徐志雄種水草漸入佳境:“水草會讓人著迷的。剛開始,我和我弟弟只要一聽說哪里有臺灣原生種的水草,摩托車騎了就去,也不管有沒有危險。像臺灣稀有水生植物大葉田香,宜蘭的田邊就有,以前農家多拿來驅蚊,其實可以入菜;水紫蘇也是一樣,還有學者送我們陽明山夢幻湖特有種的臺灣水韭。在這里也移植成功?!?/p>
造景批發 拓展通路
兄弟二人埋頭種水草,卻忘了水草要賣到哪里。想及當時的難處,徐志雄忍不住嘆氣:“為了推銷水草,經常跟盤商低聲下氣,有時整車水草載去,人家不要,回來一看都爛掉了,心當然很痛呀,這些都是我們辛辛苦苦種的!”
一次機緣,徐志雄碰到當時的宜蘭縣文化中心負責人。他本來想送給宜蘭縣文化中心一個水族箱,但對方知道他家的經濟不好,認為送的不妥,干脆跟他訂3個。水族箱放在大廳,很多來文化中心的民眾看了反應很好,紛紛洽詢,生意就這樣上門。
為了拓展水草通路,徐志雄開水族店,徐輝雄負責后端的水草栽種,但后來徐志雄發現,水族店一個月40萬元收入,雖然好賺,但一間店的通路有限,應該拓展全臺大型水族箱通路。所以他把水族店收了,開發全臺通路:“開了水族店,認識很多盤商,我還去學水草造景,教盤商和水族店老板如何利用水草造景,水草批發生意才慢慢做起來。”
轉型觀光 增加品項
水草雖賺然到第一桶金,但做水草批發,像水蘊草、金魚藻等銷量大,單價壓得低,一株批發價10元,一盤200株也只有2000元。徐志雄于是改種高經濟價值的水草,像大榕、小榕、綠藻球等,價格是一般的好幾倍。但盡管如此,一個月收入也才三四十萬元,于是打算轉型為休閑觀光農場。
過去以水草批發為主的“勝洋”,2002年轉型為休閑觀光,水草栽種品項也需改變。最早只有二三十種水草,都以沉水性為主。后來水草品項陸續增到400多種,加上休閑觀賞用的是挺水性,像睡蓮等。
徐志雄的太太和妹妹開發水草入菜:“因為常常有人參觀,到了吃飯時間出去,就不想回來了,所以我們蓋餐廳。其實很多常吃的菜,像蓮藕就是水草,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我們再開發水草做成的生態瓶DIY等課程,就是希望客人能多停留一些。”
設生態館 規劃導覽
這期間,徐志雄參加輔導休閑觀光農業課程,參與漂鳥培訓計劃,發現很多民眾對水草一知半解,于是他成立水草生態館,里面放大型水族箱,介紹水草特性。很多人來到這里發現,原來搖曳生姿的水草,是如此美麗!
從水草批發到休閑觀光,“勝洋”每月營收逐步攀升破百萬元,2009年投資1300萬元重新打造水草餐廳,并與旅行社配合,規劃2-3個小時的DIY及導覽行程,徐志雄說:“目前休閑已占67-70%營收,水草批發只有30-40%,這證明走觀光休閑的路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