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恐龍也許將面臨另一種形式的絕種——有個仍具爭議的理論提出,約有1/3的恐龍種類,其實根本不曾存在。
在印尼海域觀察到這種奇異行為古生物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古德文教授,和蒙大拿州立大學的侯納教授指出,這是因為恐龍年幼時的模樣,跟它們的父母大相徑庭。如同鳥類和其他動物,恐龍成長時,身體會經歷巨大的變化。
若真是如此,許多年幼恐龍的化石,很有可能被誤判為獨立的品種。體形瘦長、動作優美的矮暴龍,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過去,它們被誤認為是跟暴龍相關,但體形較小的另一種恐龍;而現在,許多專家認為它們應該是年幼暴龍的化石。科學家認為,青少年時期的暴龍,頭顱較為細長,隨著年齡增長,骨骼會發展為大家較為熟悉、能吞食大量食物的短形鼻子和上下顎。
侯納表示,支持這項說法的鐵證,來自一具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它身體的大小介于成年暴龍和矮暴龍之間。矮暴龍的下顎有17顆牙齒,暴龍有12顆,而介于中間的恐龍則有14顆。他認為,矮暴龍及新發現的恐龍,只不過是不同年齡的暴龍罷了。矮暴龍刀片般的幼齒數目,會隨著年齡減少,轉變成可以壓碎、研磨骨頭的硬齒。
這兩位古生物學者也從蒙大拿州東部,挖掘出大量白堊紀時期的三角龍化石。那些三角龍死亡時的年齡不盡相同,它們的頭顱大小不一,小的只有盤子那么大,大的則有人類那么大。他們發現,年紀最小的恐龍的角是直的,到了少年時期角變成往后彎,最后到成年時期,它們的角又會指向前方。三角龍頸子上的“骨質皺褶”特征(頸盾)也會隨年齡變化。年輕三角龍頸盾上呈三角形尖端的骨骼,會逐漸變平,變長,成為一個扇形的骨質護盾。
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蘇爾斯評論,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某些鴨嘴龍,其實都是同一種恐龍,只是生長階段不同。因此,恐龍的品種就減少了。他也同意,白堊紀后期的某些恐龍,可能只是其他品種的年幼階段。但是,對于這是否意味恐龍的品種將減少1/3,他仍抱持質疑態度。他認為,要證明這樣的假設,必須有大量恐龍化石,而現在可供研究的化石數量并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