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養鵝人家吳祥斌運用高科技,遠程監控、讓鵝吹冷氣,不僅產量穩定,只需要四個人,就能精準控管五十萬只乖乖下蛋的鵝。
一年50萬只鵝,產量占全臺1/14分,需要多少人力?“4個人。”神農獎得主、云林縣四湖鄉芳源畜牧場老板吳祥斌的答案令人傻眼。
秘訣就在一切自動化
“要跟著時代走,不然會落伍。”44歲的吳祥斌,畢業于臺灣嘉義大學生物機電工程系,是新一代的高科技農夫,父親的養鴨場在他手中徹底轉型,完全高科技化。
光看吳祥斌的辦公室就可證明。他穿著西裝褲、Polo衫,吹冷氣,他桌前擺放42英寸的平面電視,鵝舍的所有角落,隨時現場轉播,有任何緊急狀況,警報器自動嗡嗡地大響。夏季溫度一飆高,他不用趕著跑進農舍開電風扇,因為自動化的設備,溫度每升高一度,自動加開一臺大型電風扇。他即使離開臺灣,也不用怕沒人照顧鵝,因為他有一支智能型手機,遠程遙控,走到哪都安心。
走進養種鵝的室內農舍,竟然聞不到一絲惡臭。待在鵝舍里,攝氏26度電動水墻吹出陣陣涼風,竟讓人舍不得離開。
這水墻是臺灣人自行研發的“光照環控水簾式”鵝舍。水簾式技術解決了產量不均的問題。鵝屬寒帶動物,冬天產蛋,臺灣氣候過熱,夏天產量大減,有了水簾式技術之后,鵝的產量回穩。“芳源”的每只鵝一年可產80顆蛋,是其它鵝舍的兩倍。
數字管理準確控制產量
吳祥斌另一個強項是,生意人的頭腦。
因為計算機化管理,吳祥斌有多數鵝農沒有的精細信息。他拿出自行設計的生產損益表,上面密密麻麻的數字寫著每只鵝平均售價、飼料費、醫藥費;管理日報表上則記錄每天氣候、飼料量及室內燈照度。產蛋量一減少,數字會說話,可分析出是溫度、飼料還是光度的問題。“以前人憑觀念,現代人要憑數據。”
芳源牧場主要做批發市場,但是吳祥斌卻自創“牧草鵝”品牌,打著“外銷日本”、“優質鵝肉肉鵝場驗證”,在網絡上賣鵝肉香腸等副產品。營業額不高,但是卻可以溝通理念。
“產量過剩就會賠錢,但是有品牌,價格就不會跌那么慘。”吳祥斌如意算盤打得精。
吳祥斌的芳源牧場鵝肉產品,除了常見的茶鵝,還研發鵝肉松、鵝肉香腸、鵝肉丸子,梅子鵝肉卷等少見產品。可網絡下單,低溫宅配到府。
(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