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罕見的酷暑,我來到俄羅斯采訪,在莫斯科的第一站是莫斯科國立大學。莫大是俄羅斯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大學,成立于1755年,該校亞非學院的中文系有3個方向:語言、歷史和經濟。
我和翻譯小朱一行來到莫大亞非學院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教學樓,正好趕上以學者劉華夏命名的獎學金頒獎。劉華夏的父親就是著名俄羅斯漢學家劉克甫先生(俄語名字克留科夫)。這次有4名學生獲得劉華夏獎學金,評選標準是中文教研室推薦整個年級成績最好的學生,同時也要看學生的論文水平。每位獲獎學生收到了證書和2.5萬盧布的獎金。
劉克甫先生的夫人黃淑英曾經在莫斯科國立大學執教30余年,在這里引發了一場漢語教學革命,撰寫了全新的教科書,開始教授漢語的四聲系統。據她回憶,在中蘇關系不好的時期,留下來的中國人很少,雖然學校不讓她回國,并且對她的提拔和關心比較少,但是并沒有對她做任何不合理的事情。
上世紀60年代就來到莫大的黃老師可謂是“桃李滿天下”,與學生們的感情非常深。她說,當年基本上每年都有二三十名學中文的俄國學生,他們都很優秀,大部分都成了詩人、外交家以及各個領域的專家,很多人畢業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著作。
學生感言
獲獎女生克謝妮婭剛剛本科畢業,她的論文題目是漢語的語義場。她坦言,一開始想要學漢語是因為中國發展非常快,學好漢語可以找到非常好的工作。但是,她在學漢語過程中,愛上了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克謝妮婭表示,認識中國、認識中國人以后,就越來越喜歡這個國家。她說,自己現在不會去什么公司掙大錢,最重要的目的是跟中國有關系,因為她非常喜歡這個國家。她已經決定在本校中文系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高個子小伙子雅利科是大學二年級學生,他從小就愛上了中國書法、中國的文化。他學漢語和中國文化沒有任何利益關系,而是一種樂趣、享受。
中國當代小說是大二女生瑪莎的興趣所在,她曾經把作家棉棉的一篇小說翻譯成俄語。
另一位獎學金的獲得者,亞非學院歷史研究所的葛覺智(Egor)曾經在北京大學學習過一年,這給了他很多認識中國和中國人的機會;他到過中國南方和北方考察,也接觸到了各個階層的中國人。葛覺智的學習方向是中。國古代史、古典文獻,他對自己未來的想法就是繼續做研究,繼續使用中文。
促進作用?
亞非學院中文系教師馬琳娜也是本校畢業生,她留校教中文20多年了,也曾經在臺灣任教,有的同學親切地稱呼她為“馬老師”。
教中文這么多年,馬老師的學生中有的從政,有的從商,也有的做學術研究。她去中國大陸或臺灣訪問、旅游的時候經常會碰到曾經的得意門生。
近年來,中俄高層領導互訪頻繁,互相舉辦了國家年之后,把2009年定為中國的俄語年,今年則是俄羅斯的漢語年。馬老師覺得,俄國年輕人看到兩國領導人關系良好、經常進行會晤,兩國關系一年比一年好,就會覺得學習漢語很有前途。
她介紹,現在要學習漢語的學生越來越多,考入莫斯科大學的學生可能80%左右都想學習漢語,學校甚至不能給他們提供這樣的可能。有的學生本來很想學習漢語,但是被迫學習別的語言,所以很不高興。
圣彼得堡大學
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曾經長期是俄國首都,有諸多歷史和文化遺跡。1855年,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成立東方語言系,當時是俄羅斯乃至整個歐洲最大的。如今,該校亞非學院吸引了越來越多學習漢語的學生。
亞非學院副院長薩莫依洛夫介紹,從學院成立時起,中國就是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也是亞洲和非洲研究的關鍵課題之一。
據了解,當時,東方語言系的系主任是杰出學者瓦西里耶夫。他在中國歷史和宗教的研究上頗有建樹。瓦希里耶夫19世紀就在中國停留了很久,并且購買了很多書籍。所以學院的中文藏書量之豐富,在全歐洲都處于領先地位。
最初,圣彼得堡大學亞非學院只有語言學和歷史兩個專業,近年來,學校開設了一些新的課程,比如中國經濟。目前,亞非學院在中國經濟、政治、國際關系的教學和研究上都在拓展。
畢業去向
薩莫依洛夫教授告訴我,圣彼得堡大學亞非學院教授100多種亞洲和非洲語言,而中文專業是最受歡迎的語種。全院700多名學生中,至少有300人在學漢語,其中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一些把中文當作第二外語來學習的學生。
那么,中文類專業的畢業生去向如何?
薩莫伊洛夫說,中文系的畢業生中有的從事教學或者研究工作,但是大部分都找到了跟商業相關的工作。很多學生畢業后在圣彼得堡的本地或者中資公司找到了工作,還有的去中國創業。
據了解,圣彼得堡大學除了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中文教育,也開設了許多晚間課程,許多當地專業人士都是這些課程的學生。
(編輯 袁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