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以為,蠶和桑樹只是一般尋常的動、植物,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功能?
近期的科學家發現蠶絲可以很廣泛地被應用,制作成刮胡刀、保養品、人工關節、手術縫線等。
從今以后,你不僅要對蠶絲改觀,更要對它掀起的革命肅然起敬!
刮胡刀片
早期的中國,蠶絲多被用來制成衣服或絲綢,但是你知道嗎?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蠶絲已經能取代“鈦”制作成刮胡刀片!
刮胡刀經常被放置在濕度很高的地方,在材質的選擇上,必須使用防銹性高的“鋼合金”或是“鈦”來制作以避免生銹;為了讓刮胡刀片不變形又能靈活運用,鋼片的硬度必須夠高又兼具彈性。牛津大學教授弗利茲·沃拉斯(Fritz Vollrath)研究家蠶、蜘蛛和昆蟲時發現,它們可以精準控制水分及腹部壓力來折疊蠶絲,所以蠶絲本身具有超強的韌性和彈性,利用這些特性將蠶絲運用幾何結構制成相當于“鈦”的金屬,制成刮胡刀片。
蠶絲制作而成的剃刀,可剔除皮膚表面的數百根細毛而不會刮傷皮膚,就像手推的迷你割草機一樣,這樣的刀片成了有助于解決環保與就業危機的事業,同時價格只有不銹鋼或鈦這類昂貴金屬的1/6而已!
替食物保鮮
桑樹和蠶絲的運用相當廣泛,桑樹具有能在旱地生長、維護水土的功能,而家蠶吃下桑葉后的排泄物被細菌分解能迅速產生養分,讓土壤變得更加肥沃!所以幾個世紀以前的中國人大量種植桑樹,以解決人口及糧食需求日增、但肥沃土壤有限的問題。而且這個方法行之有年,并擴及中東與歐洲國家。
從前中國生產的“絲綢”類手工藝品,就是靠蠶絲制成的,當時打造了獲利驚人的產業!相傳,蠶絲紡紗的概念是黃帝的西陵皇后(嫘祖)所發明的:一日午后,嫘祖坐在桑樹下喝茶時,一顆蠶繭掉進她的茶杯里,她看到光滑的蠶繭逐漸解開,便把蠶繭從杯中拉起,卻驚訝地拉出上千尺長的絲線;此后西陵皇后便開發蠶絲來制衣服,并且用它來包裝蔬果,后人證實這確實是一種可行的保鮮技巧。
醫療應用
近年來,蠶絲的應用在醫學上也有很大的進展。
全球普遍以絲線作為精密外科手術與眼科手術的縫合線,其細軟的纖維和抗強拉的韌性很適合用在手術縫合上;而絲線的蛋白質成分和人體相容,無須手術拆線。
其他的絲線醫療產品也已經商業化了,例如抗花粉癥的口罩、紗布墊、皮膚病用的繃帶都是用絲線做的;另外,“分解蠶絲纖維”和“絲蛋白制造薄膜”的技術,也開啟了蠶絲在人造皮膚、血管、肌腱、神經再生、隱形眼鏡、手術導管與抗凝血劑方面的研發,這些應用都善用了蠶絲的生物兼容性和滲透性。
10年的驚人成就
蠶絲工業的永續模式既可再生表土,又能削減碳排放量——過去10年,10萬噸蠶絲把625萬英畝的旱地轉變成沃土。同時因為減少礦石的開采,避免采礦、礦石加工與化肥所產生的氧化亞氮,可減少1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隨著蠶絲產業的擴大,10年內,平均每英畝創造了2.4個工作,總共創造1500萬個工作,這數量遠多于能源與采礦業可能消失的工作數量。
(摘自Web Only)
(編輯 袁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