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部落語言創作歌曲、得到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歌手榮耀的王宏恩,在懷抱傳唱部落語言理念的過程中,卻不斷遭逢各種考驗。然而無論現實有多殘酷。卻無法斬斷他與故鄉的關聯。
在部落長大的人,即使日后到其他地方發展,也都是心懸家鄉,“我們來自臺東的人,都是用麻糬做的,走到哪里都會‘牽絲’。”他形容非常的傳神,就算表面適應都市的生活,內心卻對故鄉十分依賴。
創作音樂的真正動機,當然也與故鄉脫離不了關系,特別是從小帶他長大的阿婆。“她不光是音樂上,還有我生命當中、族群的養分,都是我最大的來源。從小聽的故事、第一句話都是她告訴我的,對我的影響太多了。”王宏恩說要唱部落語言的理由,因為阿婆聽不懂國語(普通話),“既然我有能力寫歌,應該寫老一輩也能欣賞的。”于是正在就讀大學的他,就寫譜寫第一首部落語言創作《思念遙遠的故鄉》,訴說對家鄉的想念。“以前交通不是那么方便,離開家門大概要半年才能回去一趟。記得我剛離家,寧愿半年不吃飯,省錢打電話回家。”
離開從小長大的部落,對他而言,適應并不容易,“剛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不是刻意模仿你的口音。就是不跟你說話。但發現你說錯話的時候,卻又在一旁哈哈大笑,我感覺非常不舒服。我認為那不是做朋友的誠意,只是想取笑我,有一點點受傷。”這段過程讓他領悟到,無論外界的眼光為何,還是要讓人認識他的故鄉,“對我而言,音樂就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大學就讀視覺傳達設計系的王宏恩,在發表畢業制作時,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想集合所有的部落語言創作,錄制成CD送給阿婆:“當時我的指導老師,幫我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漂,就把錄音、制作、內頁、MV、演唱會的門票設計,都可以串連起來成畢業展作品,所以就很認真完成這張專輯。”耗資三四萬元(新臺幣,下同),也不可能跟父母親要錢,眼看這筆經費毫無著落,老師建議他何不兜售,“果然真的賣完,也受到注目、寫了樂評,輾轉讓風潮唱片公司老板看到,然后簽約。”
發表第一張專輯便入圍金曲獎、第二張就得獎,第三張專輯還創下入圍5項、傲視所有入圍者的光榮,但王宏恩的努力卻沒有辦法得到主流唱片公司的注意,在頒獎典禮現場差點被擋在大門外。“當時在飯店等人接我們走星光大道,但從5點半等到7點,都沒有禮車來,就自己搭計程車到會場。結果紅地毯已經收起來、歌迷也散了,自己找入口,警衛還問我證件在哪。已經聽到第一個獎項報出我的名字,但警衛還不讓我去,后來一直沒有人上臺領獎,也不得不信放我進去。”更讓他哭笑不得的是,得獎后媒體還張冠李戴,把他當成演員江宏恩,“等到有天碰到他的時候,剎那間有很多感觸,他看到我也說:‘原來你就是王宏恩啊!’大家都把我們兩個人搞錯了。”
既然得不到主流唱片公司的青睞,王宏恩干脆走獨立音樂制作路線,“本來不需要花很多錢,一張專輯花一二十萬就可以搞定。”但他認為規格、質感、宣傳都該與其他歌手平起平坐,“最后花費了500多萬,完全向主流唱片公司看齊。”實現夢想的代價,也就是負債之路的開始,“弄到后來,就算我該拿到的酬勞一毛都不拿,約莫還有300萬的債,我與朋友兩人就合力分攤這筆債務。”
(編輯/寧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