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睿理財規劃顧問公司(ipac)共同創辦人、安盛亞太控股集團(AXA)策略長艾倫·艾貝(Arun Abey),兩歲時隨著當記者的父母從斯里蘭卡移民到澳大利亞。他學的是經濟,當過記者、經濟研究員,搞過出版行銷,也試著自己創業。26年前,艾貝和朋友共同創辦“安睿”,以學術界對行為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研究為基礎,推出結合個人生活與理財的幸福理財規劃。
艾貝在全球有2.7萬名個人客戶。26年來,艾貝經歷過6次金融危機和股票崩盤,公司卻仍然年年獲利。他為了掌握金錢與快樂的復雜關系,耗時5年完成新書《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富有的看法》(How Much is Enough?),從經濟學、心理學與生理學等多元角度切入,解釋人如何同時享有金錢與快樂,并且如何通過有紀律的投資理財,達到財務安全。
以下是艾貝的采訪談話整理。
我從30年理財顧問經驗中發現,人常常把金錢和快樂連接在一起,認為有錢才有快樂。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西方世界的個人所得增加了3倍,不過,我們的壓力、焦慮和憂郁程度,卻是歷史上最高的。
除了慢性疾病,這些國家成年人的最大殺手,就是自殺,青少年自殺率更成長3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數量龐大的富裕中產階級,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怎么讓自己快樂。
先有快樂才有錢
要如何同時擁有金錢與快樂?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與觀察,快樂的有錢人,通常都是先有快樂,后來才變得有錢。
首先得承認,沒有錢的確是個大問題,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會不快樂。不過,有5 O萬美元或100萬美元,也不會因此讓你的生活更精彩。我要說的是,金錢并不能帶來快樂,但是快樂卻能夠讓你擁有更安全的財務處境。要怎么做?這不是魔術,好像你今天很快樂,明天就會變得有錢。要達到這個地步,必須要兼顧三個面向:第一、你真正有興趣的是什么?第二、你擅長的是什么?第三、要如何才能取得足夠的錢?也就說。三者都顧到了,你才可能既快樂又不必擔心財務。
關于快樂的研究顯示,個人要快樂幸福。取決于持續做自己喜歡的活動,而非擁有多少。也就是說,如果你真心喜歡現在的工作,你就會得到快樂。
做喜歡做的事才容易賺錢
如果你做的活動不是自己喜歡的,不論有沒有豪宅,是不是開奔馳,你都不會快樂。幸福理財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找出能夠讓自己快樂的活動,這些活動也要引發你的內在技能。我所謂的內在技能,是指在使用這些技能時,你是真的很在行,你也愿意花時間在上面。
重要的是,要確保自己的財務安全。我們活在一個可以靠各種不同的活動賺錢的時代,許多人認為先有錢,才會有幸福,亞洲父母尤其希望小孩當醫生、律師,以為賺了錢,就會快樂。這種想法并不可行,根據研究,憂郁癥比例最高的職業,是商務法律師,做這行報酬很高,是很好的職業。不過,很多人念法律是為了錢。如果是用錯誤理由而去做某件事,最后必定不快樂,不快樂,工作就做不好,最后也賺不了太多錢。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為了興趣工作,雖然不一定會賺大錢。卻會讓你的財務狀況比較安全,因為喜歡工作的人總是會不斷創新,創新也比較容易賺錢。
我在澳大利亞某次演講完。有個聽眾來找我,說他以前就是商務法律師,24歲決定放棄法律,改行當詩人。我以為詩人不能賺大錢,但他的財務狀況卻很好。他的詩集不賣錢,可是他想到人在很多場合都需要講話,像是婚禮、喪禮等等,他于是替人寫講稿,每一篇500美元,因此賺了不少錢,每年有10萬美元收入。
我常常說,父母送給小孩最好的禮物,不是買“東西”,而是買“經驗”,讓他們去旅行、和人相處、參加創意寫作課程、舞蹈課程等等,從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得到的滿足感遠比東西更大,也可以維持較長時間。這種經驗在和人分享時。也容易和別人建立較深的關系。
增加快樂不增加支出
如果缺乏技能,也沒有機會發展,是不是就不能快樂,也不會有錢?
首先,你一定要量入為出,錢不多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增加快樂。卻不增加支出。實現快樂的第一步,是花的錢要比賺的錢少。我提出“快樂套利”的觀念,意思是在不多花錢的前提下,增加快樂的機會,把有限的錢花在最大的快樂上。
在現代消費社會,不管你收入高或低,大家都會想辦法多賣東西給你,大家都告訴你,多比少好,愈買愈多,到最后入不敷出。但是,多并不會增加快樂。要時刻把持,到底什么對你最重要?手上有限的金錢,要花在對你重要且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上。
高收入者也常常是在寅吃卯糧,美國和澳大利亞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人,大部分花掉的錢比賺的錢還多。在花錢的時候,要想得遠一點,例如買車,你可以花多一些錢買更好的內裝。但省下這筆錢。卻可以帶全家去旅游,或是支付3年的油錢。在選擇怎么花錢的同時,你是在做一個更好的抉擇。
即使是做基層工作,還是可以很快樂,因為你對別人有正面的影響,有意義的竹出會增加你的幸福感。最近英國有一項調查說,醫院清潔工對社會貢獻的財富。比銀行家還高。不管在哪個行業,把工作當成是神圣召喚的人,最終升遷的機會也會比較高。
了解生命中什么事才重要
以個人理財來說,你需要一個專注于自己的理財計劃,而不是錢的計劃。自認對生活非常滿意的人,往往都有一個清楚的理財計劃。真正快樂的人。都能掌握自己人生的幾個重要層面:工作、健康、娛樂、社交生活、金錢與人際關系,他們會努力把時間和心思平均分配在這些事情上。
如果要做投資,我建議你做一個財務規劃,先寫出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什么事情對你重要?再看看自己賺多少、花多少。擬定長期的理財規劃,這樣才能知道如何把錢放在短期、中期和長期需求。
在理財方面。成熟女性比年輕男性是更好的投資者。因為年輕男性太自信。他們頻繁進出股市,多半是根據謠言而不是品質良好的資訊;他們缺乏紀律,往往在得到的資訊還不足以做出好的抉擇時,就冒進股市。相反地,成熟女性比較愿意花時間瀏覽資訊,不莽撞,也懂得依照自己得到的資訊判斷。股神巴菲特就是如此,他主要的投資標的物,讀起來就跟去大賣場采購的清單一樣枯燥。當他徹底了解一只股票的品質、價值與遠景時。就會買進并且長期持有。
到底多少才夠?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自問:“我生命中到底什么重要?”有了答案,就會知道多少才夠。如果不知道什么重要,那么,再多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