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遠只給自己70分,他,敢用9次失敗換取1次大勝利。他,是史上首位靠賣平價服裝登上日本首富的人,他,被日本515位企業社長票選為“最佳社長”。他就是柳井正,全球第四大、亞洲第一大平價服裝品牌Uniqio創辦人。他的致勝格言是:“成功一日就可舍棄!”
38年前,柳井正只是日本本州島農業區山口縣的小西裝店老板;如今,他與家人因持有Uniqlo(中譯優衣庫)控股公司迅銷集團(FastRetailing)過半股權,以身價約76億美元,擠下任天堂創辦人山內溥,連續兩年榮登日本首富寶座。
近10年日本經濟停滯,日本服飾零售類銷售總額縮水近4成,但Uniqio營收卻10年成長5倍,成為全球第四大平價服裝集團,僅次于ZARA、HM、Gap。
永遠被潑冷水,做什么都要第一
只有拋棄小成功,才能追求大成功。這個信念,來自于他的父親。
柳井正于1949年出生,同年,其父親在山口縣創辦小郡商事,賣西裝給附近的上班族。身為家中獨子,從小父親就告訴他:“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做第一名!”
為什么非要第一名?“第一名與第二名以后的名次,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一與第二不是數目只差一位,而是有本質上的差異。在事業經營中,能夠讓事業持續受益、擴大的,只有第一,第一之外的事業發展前途相對來說比較渺茫。”柳井正解釋。但年輕時,他難以理解。
他很少看到父親對他笑,印象中父親只有兩次稱贊過他,考上高中和大學。“父親非常嚴格,因此我避之唯恐不及,很怕他。”他回憶。
轉折點在接手父親事業的第一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又到過外商賣場工作的他,覺得家里生意組織松散、員工效率不彰,于是導入美式管理,卻被員工抵制,6名員工跑掉,只剩下一人。他一下子由小老板變成進出貨、會計出納、幫客人量身長訂做西裝,一手包辦。
此時,愛罵他的父親卻連一句話都沒斥責,反倒將公司賬本和印章交給他。那一刻,平時輕如耳邊風的“第一名”,竟霎時在心中定錨。他頭一次感受到經營者的壓力。
挑戰卻接二連三而來,戰后日本,美國文化不斷傳人,代表美式服裝的Gap、Limit品牌進軍日本,擠壓西裝生存空間。當時柳井正父親開了VAN(日本休閑服裝品牌)休閑服專賣店,柳井正暗自觀察,西裝店回轉率很低,客人一年最多買兩三次,但休閑服卻可周周買,而且不用特別服務,只要放在架上讓客人選購就好。
1984年他成立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Uniqlo前身),在廣島開設一號店。開幕當天6點不到,門外已擠滿人潮,他模仿美國陳設,挑高屋頂,加寬走道,營造出倉庫簡潔感,訴求低價1900日元起,連續兩天都擠滿人潮。
以為成功可以復制,他迅速開出二號店,占地是一號店4倍大;但廉價熱潮一過,二號店營收不佳,他先前的獲利全部賠進去了。這次經驗,養成他對成功具有高度不安感,“成功中潛伏著失敗的芽”。
1991年,他手上已有29家店,但為了做第一名,他希望3年內開100間店。就在此時,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步入“失落10年”,銀行緊縮銀根不愿借款,于是他決定上市籌資,1 994年于廣島證交所上市。當他高興地拿著上市報表給父親看,父親只冷冷地說:“上市其實不難,我白手起家比你更難。”事實上,父親對親友說上市是了不起的事,在他面前卻大潑冷水。
1999年2月,Uniqlo赴東京上市,他向父親報告上市情況的5天后,父親便撒手人寰。在葬禮上,柳井正說“父親是我一輩子的競爭者”,并當眾流下眼淚。
征求批評,上萬封信罵出好質量
在潑冷水中成長,他學會冷靜地看待自己,找出成功中包藏失敗的芽。
一次征求批評的舉動在業界引發話題。1995年,Uniqlo業績正好,他卻在媒體刊登“誰能講出Uniqlo壞話,我就給他100萬”。結果,批評信如雪片般飛來,1萬封回信多數指向質量問題:“洗了兩回腋下就破了”、“T恤洗一次領口都松掉。爛死了”、“樣式是歐巴桑才會穿的吧”!Uniqlo最后選出批評最透徹的客戶奉送100萬日元。
從小摸著西裝料長大的柳井正,很難容忍自身品牌被視為質量不佳,他決心做到“便宜且質量好”。
如何提高質量?當時日本成衣業都是透過商社買賣,質量和價格都由商社決定,優點是品牌商不必承擔庫存風險;但柳井正決定全面跳過中間商,直接赴中國大陸挑選制造商,此舉引起商社反彈,并讓Uniqlo暴露在高庫存的風險中。
如何降低風險?柳井正用兩方案因應,其一,以基本款為主,贏在素材與機能而非流行感,不求款多,卻要大賣;其二,全部開直營店,透過店長迅速掌握顧客需求,并精確運用客服中心實時反映市場信息。
品質的第一戰是刷毛外套(Fleece)。當年一件刷毛外套約5000日元起跳,限登山時穿,顏色只有藍紅色系,柳井正希望把它的價格與使用都大眾化。
剛開始研發時,布料不保濕、光澤度不好,直到柳井正率一級主管赴日本纖維大廠“東麗”公司請求合作,取得原料后到印尼紡紗、大陸縫制,把fleece做得薄一些,降低成本仍足夠應付都市的寒冷,并發展各式亮麗顏色。
同時,他一改過去在郊區開店,轉向市中心。1998年,fleece熱賣兩百萬件,3年總共賣出近3650萬件。店鋪也在3年內由300多家突破500家,打響Uniqlo便宜又質量好的名號。
換掉保守派總經理,重掌兵符
一般經營者看到營收獲利成長高興都來不及,但柳井正觀察到,Uniqlo內部出現“自動販賣機效應”。他發現,店員覺得只要擺上商品,就會自動賣出去,完全不用大腦,忽略顧客需求,行為與心態僵化。某日,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到Uniqlo采購,孩子生病了,母親想借電話向外求援,店長居然以公司規定不能出借電話婉拒,結果孩子父親打電話來劈頭就罵:“你們是什么企業文化,孩子生病難道就不能通融一下嗎?”
此外,外套熱賣缺貨,還要緊急協調生產線,為何不能準確預估數量?這些問題在柳井正眼中,都是失敗的芽苗。果然,失敗緊跟著成功的腳步而來。刷毛外套熱潮退去后,缺乏接棒的明星商品,2002年,Uniqlo上市后首次出現年營收下滑。此外,2001年Uniqlo首次進軍海外倫敦設點,并號稱3年內海外展店50間,但計劃并不順遂。
這次他革新的是自己。他思考,自己年過半百,應讓優秀年輕人接棒,讓Uniqlo更有競爭性,于是56歲的他辭去社長(總經理),交棒給39歲的玉冢元一,自己擔任會長(董事長),退居第二線。
然而,玉冢接手后,不但營收未見明顯成長,獲利也開始下滑。2001年,Uniqlo營收差點趕上ZARA,與HM也非常接近,但其后差距越來越大。忍到2005年,柳井正以董事長身份參加全球店長大會,當場心中警鈴大響,決定換下玉冢,重回總座掌舵。
那次店長大會上,有些想把Uniqlo當跳板的店長上臺發言“未來成為政治家也不錯”,“希望退休后可以做想做的工作”……,臺下的柳井正一臉鐵青,心想:“我們的店長怎么都抱持受薪階級的想法?為何對銷售沒有追求極致的熱情?”他檢討,Uniqlo的價格與質量受到肯定,營收卻與ZARA、HM越差越遠,癥結在于“安定志向這種病”。
實力至上,高階主管不成長也降級
回任后,柳井正展開一連串組織改革,最令業界驚訝的有兩點:一、每年和高階經理人簽約,業績和獎金聯動,業績未達標者降級減薪。二、2008年他把一批執行役員,(社長以下最高階主管)降成部長。
在日本,主管通常升了就不會降。翻開Uniqlo執行役員名單,2009年,21名執行役員中,因離職或汰換,已讓7個人的名字消失。不成長就淘汰的做法,被日本媒體形容為“非情(冷酷不通情理)”。
銀座店店長赤井田真希說:“我們業績好,社長也會發脾氣,說不要驕傲了,他幾乎沒贊美過我們,我都搞不清楚他的話是批評或鼓勵,被他批評就好像被他鼓勵一樣。”柳井正會不定時到店鋪勘查,在每周經營會議上,若哪位店長沒有意見,柳井正會說“你下次可以不用來了”。他看每一份客服中心匯整的顧客意見報告,檢視每件商品的企劃案,每樣商品開發都需他拍板定案。他的“非情”,讓過去幫Uniqlo創下佳績的成員也受不了,例如做出fleece的團隊,以及暢銷商品bra top的研發人員均紛紛離職。
柳井正重掌總座兵符后,2005年起Uniqlo業績快速成長,同時暴露Uniqlo的問題:沒柳井正不行。
4年后要交棒,接班人卻難尋
今年3月,柳井正在董事會與高階主管會議室墻上,掛起“世界第一”的大幅書法,旁邊則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古全球地圖,明確宣示Uniqlo的目標。柳井正期望:“10年內,Uniqlo營收5萬億日元,達到世界第一。”但Uniqlo目前的營收,僅ZARA、HM一半,要追上它們,必須大舉展店或購并才行,這牽涉到Uniqlo的跨國管理能量是否到位。
為鼓勵可能的接班人,柳井正再次打破日本傳統做法,公開宣布將傳賢不傳子,4年后、65歲的他會將總座交出,且絕非給自己的兩個兒子。
不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明白點出:“他(柳井正)可能是公司的問題之一,要找到跟他一樣聰明的策略者和不可思議的流行敏銳度,相當困難。對于細節的掌控,讓很多優秀的經理人離開公司,讓計劃交棒的柳井正幾乎沒有接任者。”
時間一分一秒逼近,他如何在4年內培養出足堪登上“世界第一”的接班團隊?將是這位自評70分的企業CEO,追求100分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編輯 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