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不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處,也是一個充滿了愉悅想象的場所。Bulthaup,想要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令人興奮的嶄新可能。
曾在收看介紹建筑與裝潢的節目時,看到這樣一間房子:年輕夫妻在廚房墻面釘上層板,把鍋碗瓢盆、調味料等一列列擺上去,前面再放張特別訂作的、附有水槽與電爐的長桌,開放地面對整個客廳。這是一個多美好的設計!
回歸到廚房本質,就是用水、料理與儲物,一區一項、清清爽爽,在凡事都要搞得很繁雜的今天,反倒顯得有種純粹的哲理存在了。
清爽大氣 回歸基本
當時看得著迷的我,之后仍多次想起那廚房;因為工作而接觸到的百萬千萬廚具不少,精美講究自然不在話下,卻始終缺乏了點抓住人心的,精神面的東西。不料不久前在bulthaup記者會上看到品牌最新系列b2發表,差點要尖叫出來。這不就是我朝思暮想的“那個”廚房嗎?
甚至更周到了。“工作柜”和“家電柜”以橡木或胡桃木制成,前者充分利用了儲存空間,摒棄傳統抽屜形式,用嵌入式的組件、內裝配置和吊掛方式作收納,所有廚房相關物品都能找到其“歸宿”;后者則用來安放烤箱、洗碗機等家電與冰箱,可以緊貼在側邊的柜門關上后,便有自動斷電設計,是的,這兩個柜子都有門,打開時熱熱鬧鬧,關上后,又是另一道沉靜的風景了。
而“工作臺”名副其實就是個工作臺,就像我們有時參觀一些皮匠或珠寶設計師的工作室那樣,一張質感好的大桌子就說明了一切;除了連接洗手槽的水管外再無贅物,可自由拆卸組合的結構,一邊是水、一邊是火,中間是砧板,兩端懸掛設計與折疊式電力插座方便使用,這么簡單大氣,卻又一應俱全。凡德國品牌在工藝技術上向來無可挑剔,何況德國《經濟周刊》已經連續4年將bulthaup選為僅次于保時捷、格拉蘇底表等第五名的頂級德國品牌;但除此之外'b2卻讓人看到某種柔軟樸素的內在,就像一個硬邦邦的德國人綻開了笑容——當然,小老百姓聽到他的價格,應該是笑不太出來的。
德國精神
內在充實
1949年抓住戰后民生復蘇商機,由木匠Martin Bulthaup創立的bulthaup,豐功偉業不算太多,但每一項都是扎扎實實的成績:譬如做出第一個讓廚房成為有層次感空間的中島式工作臺、解救消費者于很丑的系統柜噩夢的活動式廚具,還有耗費6年研發出的結構墻系統,平均每平方米可以承載1噸重量,形同讓廚具“漂浮”在空中!高度更方便使用,也免去了腳板藏污納垢的問題。
第二代Gerd Bulthaup由20世紀70年代起與創立新包浩斯學院——Ulm School之一的設計師Otl Aicher開始密切合作,是品牌產生轉變的關鍵。包浩斯強調形式服從功能與化繁為簡。又不失以人為最主要焦點的情懷,服膺于此的Aicher于1982年出版著作《廚房是用來烹飪的》,書名清楚說明理念,也從此將bulthaup帶往一條內斂卻堅定的內外兼修道路。
呼應美國建筑大師萊特所言,廚房是一個家庭的“工作室”,但由此產生的不該只有成品。也有情感;不只是個空間,還是個充滿可能的場所。這是一個看似固定,卻永遠沒計不完的主題,buithaup的表現令人驚艷,而永遠愛吃的消費者也期待看到更多更出眾的廚房,在各方面都能夠“喂飽”我們! (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