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就像身上白袍那樣單調無趣,然而受他所惠的人們,人生卻因此健康彩色。
陳定信是臺灣肝臟權威,20多年前,他和老師宋瑞樓推動全臺新生兒全面注射乙型肝炎疫苗,這項世界創舉,讓1984年后出生的臺灣人乙肝帶原率降到1%以下(過去高達16%,幾個月前,歐洲肝臟學會(EASL)的“國際肯定獎”,也頒給陳定信。早在2005年,陳定信就被世界醫學會(Wodd Medical Association)選為全球62位關懷醫生之一。
父親的病
今年66歲的陳定信表示,習醫倒非基于特別興趣,只因當年父親告訴他,醫生是份憑實力的好工作。
父親陳炳沛對他的一生影響至深:“小時候我媽媽是黑臉,爸爸是白臉,我爸爸雖然當教員很窮,他每天還是很高興,還畫畫。我沒看他生氣過。”陳定信的研究室便掛有兩幅父親的風景畫作,他兒時常粘在父親身邊看父親作畫。
因為貧窮,在鶯歌初中擔任博物(生物)老師的父親,還養豬養雞貼補家用,并將生物學用在養雞上:“像我們會觀察雞生的蛋,研究吃什么飼料生出來的蛋黃比較紅、比較好賣。”陳定信對生物學的興趣,可能就是這樣奠基的。
他個性像爸爸,也和爸爸最親。然而,在他念醫學院4年級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后爸爸摸摸肚子,說有一塊硬硬的東西。那是肝癌末期了,半年后父親驟逝。“之前都沒癥狀,典型的肝癌過程。”
研究肝臟
父親驟逝對陳定信的打擊非常之大。自己學醫卻無法救活父親,這種痛很快體現在他的身體上:“那年我十二指腸潰瘍發作,十幾年后才好轉。”
于是,他去找院內肝病權威宋瑞樓,說想跟隨他研究肝臟。嚴厲出名的宋瑞樓自己都嚇一跳,竟有人自己送上門;況且陳定信若選擇開診所,收入是臺大醫生的不知多少倍。連親戚都勸陳定信,該讓辛苦一輩子的母親享清福了。
陳定信卻很堅持,當時臺大還沒有醫生編制,他頭兩年只能領助理薪資,得利用假日至別處看診才夠養家,人人說“沒看過這么窮的醫生”。
肝臟迷圖
當年人們對肝癌所知貧乏,陳定信形容這塊蠻荒之地:“像拼圖,這個病人告訴我這一段,那個病人說那一段,一塊塊拼。”暗夜埋頭拼湊多年,他終于摸索出最關鍵那塊圖片:原來乙型肝炎帶原,是導致肝癌主因。1984年,宋瑞樓與陳定信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乙肝疫苗,成為全球首創。
有了輪廓,他繼續拼湊:丙型肝炎、丁型、乙加丙型、肝硬化……燈光一盞一盞亮起,將黑夜、也將這個拼圖人打亮了:1992年,陳定信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當選臺大醫學院院長。2004年當選世界肝臟醫學會理事長、200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他卻沒有拼完不肯罷休。臺灣大學教授每7年可休假一年,陳定信至今未休過任何一年,連周末都工作。“事情做不完啊。如果你了解自己所占有的資源是要解決一些問題,我相信任何人都會這樣。”
特權門診
問他如何看待現今醫療行為的極度商業化,他語氣有些無力:“社會走向這個方向,我們只能盡量教育學生,但很困難,所以就變成堂吉訶德,有無奈也有堅持。”
2005年臺大醫院110周年院慶,當時的院長林芳郁打造一面“倫理墻”,邀當時的醫學院院長陳定信寫下:“不會因為您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種族及疾病等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
只是,對于遭人詬病許久的“景福門診”(提供最頂尖的臺大名醫群,只給達官顯貴看病的門診——編者注),曾誓言改革臺大的林芳郁最后仍無力廢除。陳定信對此也無能為力,只能保證自己“不要在那種特別的地方出現”——景福門診違反他的原則:“我開始當醫生,我媽媽就常叮嚀說醫生要對窮人好一點。我的家庭教育里每個人生而平等。”(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