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種我虧慘了,50多畝辣椒,有一半沒賣出去,賣出去的平均價格也只有0.6元/斤左右。”近日,在“蔬菜安全與農藥產業規范”研討會上,來自湛江一位農戶感慨,最近幾年來逐年走低的北運菜行情讓他們逐漸失去信心。
小農模式阻礙品牌創建
“廣東北運菜的癥結在于一直以散戶種植為主。”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羅必良教授說,這種小農經濟的種植模式顯然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陳日遠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去廣東北運菜能夠占據市場的絕對份額憑借的是氣候適宜的自然優勢,但近年來,北方大棚蔬菜崛起,海南、廣西等省(區)北運菜產業的發展,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廣東要想重新在北運菜市場占據優勢,種植模式就必須向高產、優質的方向轉變,在市場上樹立品牌,但現在小農經濟種植模式嚴重阻礙了品牌的建立。”
羅必良指出,小農經濟具有盲目性,對市場信息缺乏了解,許多農戶往往是看到去年種某個產品價格好,第二年也都紛紛跟進種植,最后導致產量明顯過剩,出現滯銷爛市,大大提高了種植的風險。
缺少品牌種植效益低
“一個沒有形成品牌的農產品很難賣出高價,種植效益大大降低。”陳日遠進一步指出,一般的葉菜,在小型農貿市場價格賣2元/斤,但如果是優質品牌產品,進入超市則可能賣3元/斤,甚至更高。
廣東番禺東升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區景泰舉例分析:一雙阿迪達斯的運動鞋,往往要上千元,而“山寨”廠家生產的運動鞋只能賣幾十元,雖然兩者質量上存在差距,但絕不會有幾十倍的價格差那么大,農產品也不例外。只要打造出品牌就能顯著提高其價格,大大提高種植效益。“樹立品牌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至少比同類無品牌的產品高出20%-30%以上,而且還好賣。”
對此,徐聞縣長春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執行社長楊國慶深有同感。十多年前他剛開始收購辣椒,自恃自己在徐聞收購的辣椒大小均勻、光亮、品質好,以為拉到外地準能賣的又好有快,誰知現實卻給他上了一課:從海南拉來的同種辣椒,質量遜色,但賣2元/斤卻供不應求,而他的辣椒賣1.8元/斤,還要陪笑說盡好話。經過這番打擊,楊國慶深知品牌的重要性,之后他們合作社的辣椒在出售時統一在包裝箱上貼上“健之道”品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這個品牌在北方也逐漸響亮起來,“現在我們的產品價格明顯高出了其他雜牌產品。”
“品牌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空間巨大。”陳日遠介紹,他曾在廣州、深圳、東莞等地調查了3000多個市民,80%以上的受調查者表示,只要可以確定這些農產品是優質安全的,他們愿以高出原價一倍的價格去購買。
合作社是樹品牌良藥?
樹立品牌可以提升種植效益,這已是業界共識,但如何打響品牌呢?
從化市城康村青綠蔬菜合作社就是個創品牌贏利的典型之一。社長張燦新介紹,2009年,他們村40多戶農戶聯合成立了合作社,然后統一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社員在生產過程中互相監督,確保產品安全優質;銷售時通過合作社聯系外地市場,并統一打“上城康村”品牌。就這樣,他們把小小的紅蔥頭打造成很響亮的品牌,“現在合作社種植了600多畝紅蔥頭,從不愁賣,暢銷全國各地,經濟效益很不錯。”
通過合作社模式樹立品牌,陳日遠對此非常認同,成立合作社,可以很好的實現規模經營,銷售產品質優量多,對采購商有吸引力,這樣就會逐漸把品牌樹立起來。“扶持合作社將是發展北運菜產業、打響北運菜品牌的最有效手段。”陳日遠說。
合作社將承擔起北運菜復興的重任?羅必良則表示謹慎的樂觀。他認為,要創品牌,確保產品優質安全是最根本的,而農產品優質安全問題的根源不是技術而是組織和制度。由于合作社是松散的帶有內部服務型的組織聯盟,不是純粹的企業化的運作方式,這決定它可以組織生產、提供服務和部分的營銷,但是承擔食品安全是沒有能力的,因為它的市場半徑和服務能力非常有限。“核心問題是專業合作社缺乏企業家能力,所以我不對它寄予那么高的厚望。”羅必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