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愛好運動和休閑健身的人越來越多,公園內和小區里時常見到跑步的人群。但其中,一些中老年朋友對運動裝備(跑步鞋)卻不大在意,大多是隨意穿雙膠鞋或是旅游鞋跑步。有專家指出,臨床上常見的足部神經壓迫問題多導因于穿著不適當的鞋,致使鞋底長期壓迫神經。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你打算開始跑步鍛煉時,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腳型,然后買一雙符合自己腳型特點的跑步鞋。只有如此,鍛煉才可以避免受傷,能順利地進行下去,取得效果。挑選跑步鞋并不復雜,只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了解跑步鞋的結構
運動鞋生產廠家已經對多數人的腳型進行了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并針對不同的腳型特點生產出相應的鞋來滿足不同人的需要。
質量較好的跑步鞋無論什么品牌其主要結構都有相似性。其中外底是接觸地面的一層,質地稍硬、耐磨、有防滑功能。也有少數極輕的跑步鞋沒有外底,這類鞋只適合在跑步機上跑步時穿。中層底是最重要的減震層,它比外底軟,腳弓處的支撐可以控制鞋彎曲的扭曲力,并把落地時的沖擊力從腳跟傳導到腳掌。鞋后跟里的減震裝置是最重要的,各品牌有各自的技術與特點。內底通常可以取出,它是減震和矯正腳型缺點的最后一道防線。鞋面主要是讓腳與鞋緊密結合,兼有透氣散熱的功能。鞋后跟的硬幫可以提高腳落地時的穩定性。
認識運動鞋的功能
跑步鞋可以根據其功能分為5種(控制動作類、減震加墊類、穩定類、比賽類、越野類),鞋型可以分為直型、半彎曲型、彎曲型3種。
1.控制動作類:適合中度至重度內翻型腳,以及體重較大的人,它能提高跑步者對腳跟和跑步動作的控制,并能支持足弓部位。其外部特點是足弓部位加厚,鞋的重量中等偏重。
2.減震加墊類:適合跑步技術較好,用腳前掌或中部落地,用腳掌與外側支撐的跑步者。鞋的重量中等偏重,鞋底較厚。
3.穩定類:適合輕度至中度內翻腳型,用腳中部與外側支撐的跑步者,鞋的重量中等。
4.比賽類:適合跑步技術好,體重較輕或腳輕度內翻的跑步者使用。鞋的重量較輕。
5.越野類:鞋底較厚,溝槽較深,適合在土地、林間等自然地面上跑步時穿著。鞋的重量較重。
分析自己的腳型
了解鞋構造和功能后,就應該研究自己的腳型了。“濕腳測試”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腳型。“濕腳測試”就是把腳底沾水后踩在干燥的地面上,然后根據腳印的形狀把腳歸納為以下3種類型。當然有許多人的腳型可能是介于兩種類型之間,那么就要看哪一種特征更明顯。
1.正常型
足弓高度正常,腳印中部有很大的弧度但不中斷。在跑步時通常以腳跟外側著地,然后向內側滾動以減緩沖擊力,最后過渡到全腳著地。這種腳型與體重正常的跑步者可以選擇半彎曲型的穩定類或減震加墊類跑步鞋。
2.平足型
因足弓較低,所以腳印飽滿,整個腳掌都會印在地上。平足的人在跑步時往往以腳跟外側著地,然后過分地向內側滾動,形成內翻。如果不加以矯正,很多過度磨損型的關節傷害都可能出現。平足跑步者應該選擇直型或半彎曲型、備有特別加固的足弓部內墊的鞋 以減少內翻的程度。避免穿減震墊太厚,或彎曲型跑步鞋。
3.高足弓型
腳印外側很窄,幾乎中斷,足弓內部空間很大。這種腳對沖擊力的吸收減緩不明顯。這種腳型的人應選擇減震加墊類,彎曲或半彎曲的鞋,避免穩定類鞋。
另外,無論選擇哪種類型與品牌的跑步鞋,試穿時應在正好合適的基礎上加大半個至1個鞋號,因為運動時腳會發脹,必須為此留出足夠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