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年前農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農民工辭職找工作、企業招不到工人的“民工荒”,短短一年時間,珠三角的勞動力市場經歷截然不同的轉變。
求職主體發生變化
“從表面上看,經濟回暖、訂單回升是此次招工難的導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研究員譚炳才日前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認為,與勞動強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資,對農民工越來越沒有吸引力,這是導致“招工難”最直接的原因。
他說,“民工荒”在珠三角地區并非首次出現,早在五六年前,珠三角地區便開始出現招工難,只是金融危機后的此番招工難,使得這一問題被放大,更加引起了社會關注。
“與以前相比,這次的‘民工荒’有一個現象應該引起關注,那就是求職群體的年齡出現結構性變化。”來自河南、曾為大學教師的浩成鞋業人事主管楊進對于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有著更為深切的體會。
他說,目前,新求職人群70%以上都“80后”、“90后”的農村新青年。第一代農民工大多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背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其打工的目的就是養家糊口,現在的農民工大多為80后或90后,與父輩相比,他們大多有著中專或高中文化,除工資薪酬外,他們更加注重對職業前景的選擇。
“客觀地說,新一代求職群體的訴求,是對上一代農民工承受的用工模式的糾正,這些訴求應該引起用人單位的高度重視,并將成為推進社會公正和平等的力量。”楊進認為,要改變目前招工難的局面,企業和政府都應嚴格遵守和執行相關法律法規,不能再把廉價勞動力作為自己發展的動力,而應從根本上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金融危機造成農民工流失
“除此之外,金融危機導致珠三角地區農民工大量返鄉,也是造成目前珠三角企業用工困難的重要原因。”東莞市勞動局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羅自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因工廠倒閉或企業開工困難遭工廠辭退而離開東莞的農民工超過60萬人。目前,這部分農民工大多數都還沒有回到東莞。
他說,根據多年流動就業的慣常情況,每年第一季度集中在春節后是勞動者外出求職的旺季,也是企業用工需求的旺季。但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春節前,大部分企業都擱置了新一年的用工計劃,部分企業在當時困難的情況下甚至有意讓員工自然流失,一些企業還相繼出現裁員;(春)節后,由于經濟前景不明朗,企業不敢貿然招人,錯過了求職旺季。
“從勞動部門的企業用工備案情況來看,2009年第一季度末,在東莞勞動部門備案簽訂一年及以上勞動合同的外來員工314.4萬人,比2008年第三季度末的378萬人少了64.4萬人。”據他介紹,2009年下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回暖、國家及廣東省有關穩定企業政策措施實施效應的帶動下,東莞企業訂單快速回升,企業用工需求隨之加大。在目前企業出現恢復性增長,需批量急招員工時,又出現了招工難的情況。
他說,季節性用工在東莞是一直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在往年企業訂單充裕的情況下,一般10月份也會進入生產旺季,企業增加用人,而通常10月份以后則是外來農民工求職的淡季,因而每年這個時期都會出現用工緊張情況。
工資水平普遍偏低
“從高 鎮的情況來看,企業用工難的根本原因在于工資水平偏低。”在接受采訪時,東莞市勞動局高 分局局長鐘銳球表示,雖然高 不少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用工難,但從各企業的缺工情況來看,工資水平低的企業缺工較為嚴重,而工資水平高的企業,缺工狀況相對較輕,個別工資高且待遇好的企業不僅不缺工,農民工還要排隊等候求職。
對此,一位來自湖北、在該鎮某橡塑企業擔任車間管理的伍先生表示認同。
“‘民工荒’與珠三角地區工資水平長期偏低有很大的關系。”他告訴記者,近10年來,珠三角制造業工人的實際工資都沒有根本性提高,加之生活成本加大,導致多數農民工不愿到工廠干活。以東莞的鞋業企業為例,如果按照8小時工作制計算,很多工廠月平均工資實際上只有700多元,而且這些工廠根本就沒有8小時工作的概念,員工普遍上班時間達到12個小時以上才能夠拿到1000元左右的收入。
他說,1000元的工資基本上成為了目前珠三角地區企業自我衡量的一個標準,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工廠招工普遍困難,而工資待遇高于1000元的工廠招人則相對輕松。
這也與記者調查的結果基本相符。在記者重點調查的東莞厚街、高 等地7家企業中,只有位于高 鎮的日本電產公司給予員工的基本工資超過了東莞市政府制訂的770元的最低工資水平,為每月800元,與此相對應,該公司“用工穩定,沒有出現招工難”。
“不是企業不愿意為員工加薪,而是目前全球經濟剛剛好轉,企業獲得的訂單大多是中短期的急單,企業從中獲取的利潤十分有限,甚至還有的要虧本,且不知道以后會怎么樣,因此不敢大幅調高員工工資。”東莞某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
將加快珠三角制造業轉移
“勞動力優勢在東莞基本上喪失殆盡,根據我的分析,鞋業企業在東莞的生存最多還有2年時間。”2009年12月17日下午,在東莞厚街工業園區,一家用工規模最多時達到上萬人的鞋業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盡管這些年珠三角地區企業的工資標準幾經調整提高,但是1000多元的月收入對于現在的農民工來說,已經沒有太大吸引力,“民工荒”將成為制約珠三角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因素,并將加速珠三角企業倒閉或轉移步伐。
他說,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出臺,越來越多的第一代或第二代農民工紛紛選擇回家種田或創業;與此同時,在國際國內大環境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沿海企業開始向內地轉移,與珠三角地區接壤的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成為了這些企業的主要承接地,作為珠三角地區農民工主要來源地的這些地區的農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夠實行就地就業。
他認為,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整體經濟恢復的雙重壓力下,此輪“民工荒”應該成為珠三角加快產業升級和轉變用工等發展模式更為緊迫的驅動力,迫使珠三角政府和企業認真梳理和反思在多年快速發展中用工模式積累下來的弊端,并將對珠三角地區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