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說的是那些有謀生能力卻賦閑在家、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年輕人。別以為這是獨生子女政策給中國帶來的獨特現象,傳統上,西班牙人的家庭觀念也很強,受經濟衰退沖擊最嚴重的年輕人臨危不懼,也正是因為家庭給他們提供了一張安全網。但是,能啃老,給西班牙年輕人的進取心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
到西班牙只有幾個星期,但是我已經感受到,這和我從前所在的駐土耳其的記者站比起來,有著天壤之別。在土耳其,人們仿佛永遠生活在快車道,變化多端、激情跌宕。有時候甚至是無法控制,窗外經常發生打架斗毆事件,會把我從睡夢中驚醒。
經歷了波斯普魯斯的快節奏,馬德里的生活真有點像電影中的慢動作。這是一個感情含蓄的都市,午餐講究的是舒舒服服地慢慢吃,就算沒人示意,出租車也會在人行橫道前減速,司機很少摁喇叭。
在馬德里看足球,也如同沙漠中的綠洲一樣平靜。西班牙舉國上下被一場深重的經濟危機包圍著,建筑業的倒塌使得西班牙從歐盟的成功典范之一快要變成一門窮親戚了。但是,也許正是因為人們的“酷”,才讓他們臉不變色、心不跳。
白發蒼蒼的示威老人
這里我特別想說的是年輕人,從表面看起來,他們的處境更加讓人膽顫心驚。西班牙25歲以下的年輕人當中43%沒有工作,相當于歐盟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但是不久前,工會號召工人上街抗議時,游行隊伍中幾乎找不到一張年輕面孔。
確實,示威的中心是養老金制度改革,但這也是工會過去6年來第一次嚴肅地挑戰政府。示威前我猜想,說不定“絕望”的年輕人也會把自己的憤怒帶到大街上來發泄一番;但是最終,上街來抗議的都是一些白發蒼蒼的老人,冒著大雨,舉著拳頭,高唱“國際歌”。
現在,所有的民意調查都顯示,除了工會成員以外,各行各業的西班牙人都對政府帶領他們走出經濟危機的能力失去了信心,人們指責首相薩帕特羅的經濟政策是臨時抱佛腳。
在經濟蓬勃增長的時期,年輕人找到了工作,拿到的是短期合同;經濟衰退了,首當其沖就被炒了魷魚。為什么他們不生氣呢?
你說可笑不可笑?
我所遇到20甚至30歲的西班牙人,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數不勝數。就說阿祖切納吧,人聰明伶俐,大學學的是媒體專業,畢業兩年了,從來沒有干過一天掙錢的活兒,最像“上班”的一次經歷,是參加了一次為期3天的秘書能力測試。
她平均每個月寄出30封求職信,但都如同泥牛入海。阿祖切納如同掉進了絕望的低谷,所幸的是,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至少不用同時摔進負債的深淵。
再說伊斯雷爾,求職信寄出去了好幾十份。都沒有見到下文。最近,剛剛在一家園藝中心找到了一份學徒的工作,但是薪水太低,只能繼續和父母一道住在一間喜劇俱樂部。伊斯雷爾說:“你看,這可笑不可笑?”
面對危機,特別重視家庭的西班牙社會仿佛成了年輕人的安全網,而父母,正是這個安全網的支柱。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經說,西班牙兒童是發達國家中最幸福的,穩定、傳統的家庭結構是主要原因之一。現在,家庭也在給年輕人提供一個避難的天堂。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孩子被兒童基金會評為最不幸福的一群。在英國,經常會聽到“破碎的英國”的說法,指的是家庭、社區的解體以及年輕人的反社會和犯罪行為。
黑暗總會過去的
西班牙政府也一直在扮演保護人的角色,延長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期限,確保失業人群的憤怒不會來個大爆發。
現在,有跡象顯示,政府可能會采取新的舉措。比如推遲退休年齡、改革就業法以方便年輕人重新進入勞工市場等。
有些創業者認為,年輕人命運不濟完全是“自找的”。
我在馬德里采訪了開辦私營電視頻道的阿爾貝托,他帶我參觀了一番他在地下室的演播間,阿爾貝托對西班牙的年輕人特別失望。他說,大多數年輕人寧愿在家鄉待業,也不情愿到別處去尋找機會。
阿爾貝托說:“在他們看來,朋友、家庭、小酒館比成功、賺錢更重要。”有吃有喝的小酒館生意確實非常紅火,部分原因是,對于有工作的人來說,現在物價降低了;另外一個原因是,西班牙人連想都不愿意想,離了小吃店,這日子還怎么過?
一個女孩兒很有信心地告訴我:“危機是挺嚇人的,但是我們從前經歷過苦日子,黑暗總會結束的。”
(摘自BBC中文網)
(編輯 袁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