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丟到垃圾堆的廢棄物咖啡渣和魚鱗,一個變身除臭、吸濕的機能布,另一個制成膠原蛋白原料;兩家臺灣企業的“不務正業”創造了大筆財富,他們是怎么辦到的?
咖啡渣制成多功能咖啡紗
小檔案 興采國際
成立:1989年
總經理:陳國欽
年營收:約6.5億元(新臺幣,下同)
成就:1997年臺灣精品獎、研發出世界獨家專利咖啡紗
位于臺北五股工業區的興采實業是主攻機能性紡織市場的布料大廠,各大知名運動、戶外服飾品牌如耐克、阿迪達斯,甚至全球最大的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都是它的客戶。
不過,2009年“興采”向各大品牌推出的秘密武器,卻是他們從四處要來的垃圾——咖啡店里的“咖啡渣”。他們每天收集約莫40公斤的咖啡渣,全都固定送往“興采”總部??Х仍蓪H嗣刻煊涗浐?、濕度,先經過烘干、研磨,再送進實驗室加工,透過納米化、環保處理技術,再混入布料中。做出一種能除臭、吸濕和抗紫外線的咖啡紗。
咖啡紗的幕后功臣首先當屬陳國欽的妻子賴美惠。4年前,陳國欽帶家人出門看表演,中途在咖啡廳打發時間時,賴美惠靈光一閃,劈頭問陳國欽:“竹炭、椰殼可以做成布料,那咖啡能不能呢?”若做出一款“咖啡布料”,讓布料兼具咖啡的功能——能除臭、吸濕,又帶有咖啡香,一定會大受市場歡迎!這點子讓陳國欽如獲至寶。
起初,陳國欽依循過去累積的產業知識,直覺把咖啡豆碳化(編按:物體經過高溫處理,有機物質被分解,僅剩燃燒后的孔洞和結構),就像竹子必須經過碳化程序,就會具備除臭的機能。沿用市場上制作竹炭纖維的技術,陳國欽很快就做出具有除臭功能的“咖啡炭”纖維布料,咖啡豆碳化后的功能和竹炭功能一樣好;然而一看到成品,他卻立刻將其打了回票。
“最大的問題是不能染色。”色彩是服飾業最重視的元素之一,但是當染料遇上碳化纖維,就如同在黑紙上作畫一樣,原本客戶下單指定的是青春洋溢的淡粉色,卻會變成暗粉色,這會讓市場接受度大減。
花兩千萬研發上市1年就取得1億訂單
想保有原色,就不能做碳化處理,但如此能夠除臭嗎?陳國欽一邊思考,一邊研究起咖啡豆來。用來煮咖啡的是經過烘焙的豆子,因烘焙時間長短分成“一爆豆”、“二爆豆”、“三爆豆”。
經過實驗,陳國欽發現“二爆豆”除臭、吸濕效果最好,遠勝于碳化豆。這意味著,“二爆豆”的咖啡渣正是拿來做衣服的最佳關鍵原料。
經過3年多的開發,“興采”研發團隊才摸索出獨門的專利技術,把納米化的咖啡渣和布料纖維結合在一起,且不讓咖啡渣的顆粒影響抽紗效率,“這段時間公司總是充滿咖啡味,曾經有一次所有員工們因此過度亢奮,可說是另類的職業傷害?!标悋鴼J如是說。
雖然研發過程崎嶇,但咖啡紗一問世,果然引起各大品牌的興趣,法國戶外機能服飾精品愛德不但采用咖啡紗布料,甚至把“興采”的品牌也印在衣服上,等于用自家品牌為“興采”宣傳。這個問世才1年的新產品,立刻為“興采”帶進超過1億元的營收。
魚鱗做成膠原蛋白美容品
小檔案 祥豪國際
成立:2005年
總經理:王益豐
年營收:約2億元
成就:臺灣鯛魚片出口大廠、用魚鱗做出膠原蛋白保養品
“興采”把咖啡渣變成寶,所以四處向咖啡店“要垃圾”;無獨有偶,位于云林縣鄉間的祥豪國際,也四處搜集沒人要的垃圾——魚鱗片,不但臺灣自產的“垃圾”不夠用,“祥豪”總經理王益豐甚至不惜以1公斤高達3000元的價格,遠赴泰國、印尼“買垃圾”。
祥豪國際的本業是臺灣鯛魚加工廠,每天有將近兩萬公斤的臺灣鯛在此加工成生鮮魚片,產品遍及島內五星級飯店及日本、歐盟等地。
從事養殖漁業,通常是為了取得兩片魚肉、以及一塊魚下巴,剩下的魚鱗、魚皮等部位,一向被業者稱為“下腳料”,若不馬上丟棄,還容易發臭、發霉,頂多拿去打碎做成豬飼料,1公斤賣價不超過1塊錢。
但王益豐不好好賣魚,反而在廠內劃出“魚鱗清洗區”,每天要專人清洗、晾干約莫400公斤的魚鱗。王益豐表示,清洗魚鱗不能馬虎,同一片魚鱗至少經過3次人工洗滌、挑選,去除附著其上的皮、肉、雜質,直到魚鱗變得晶瑩剔透,再也沒有腥味,才送往生產線加工;片片魚鱗竟然就轉變成富含膠原蛋白的面膜、乳液等美容保養品,1年就為“祥豪”帶來超過1億元的營收,比賣魚肉還好賺。
從魚鱗黏住手臂現象發現過去丟掉的都是錢
2005年,“祥豪”總經理王益豐剛回家接手家業,聽到母親在閑談中的一句話:“魚鱗常常會黏住工人的手臂?!边@對養魚業者而言,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卻讓王益豐開始好奇魚鱗的特性。
他觀察到:魚鱗不但容易黏上皮膚,有時候甚至得用點力,才能把魚鱗摳下來,還導致皮膚留下紅色的印痕。當所有人因此認定魚鱗是沒有用卻麻煩的垃圾時,王益豐的想法卻與眾不同:“魚鱗里面肯定有什么成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動過好奇心想知道?!?/p>
此后,王益豐從水試所的研發人員口中得知,原來這個神奇成分。竟然是美容保養的重要成分——膠原蛋白,而且魚鱗中富含的膠原蛋白量,甚至多于魚皮,具有高度開發價值。
成功吸引日商結盟打進高利潤的美容市場
深知膠原蛋白的市場含金量,時逢大陸的養殖漁業興起,魚片的利潤空間日漸被壓縮,深具危機感的王益豐,下定決心把垃圾中的黃金成分萃取出來,企圖掌握高利潤產品。
王益豐找上成功大學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學術團隊,合作開發萃取技術,雖然1年內就成功分離出魚鱗中的膠原蛋白,但是卻始終無法提升其品質和純度。正當技術膠著之際,一家日本保健食品商Fmoko株式會社卻主動聯絡王益豐,想向“祥豪”購買魚鱗。王益豐當時嚇了一跳,怎么有人會想找鱗片?他一定也是知道魚鱗的價值。同時,下單卻被王益豐拒絕的Fmoko株式會社社長遠藤三男也驚異地發現,原來臺灣已有漁農知道魚鱗并非垃圾。
遠藤三男早在10年前就開始研究魚鱗,掌握的膠原蛋白萃取技術,更勝“祥豪”一籌;然而“祥豪”掌握高品質的原料,因此雙方一拍即合,成為合作伙伴。2007年魚鱗膠原蛋白成功量產上市,如今一年貢獻Fmoko株式會社30億日元的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