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濃的奶油,從烤熱的餐包中溢流出來,讓巴特里爆漿餐包在臺灣網絡竄紅。
高雄秋天仍艷陽高照,凌晨6點30分,巴特里爆漿奶油餐包第一班員工開工,準備攪甜面團。
29歲的老板呂怡屏解釋:“我們的甜面團需靜置6小時醒發,是一般的3倍時間,因此一早就要做,希望面團的筋度與0度(韌勁、彈性)達到最好。現在縱使是機器自動分割滾圓,我還是要求員工要用手揉一下,讓面團更扎實,才送進去發酵。”
滯銷餐包 冷凍翻紅
不到半個手掌大的爆漿奶油餐包,原是呂怡屏開面包店時,因餐包滯銷而想出的冷凍促銷法,一放上網絡,就因“爆漿”名聲響亮爆紅,網絡知名度帶動實體店面,現每月營業額達650萬元(新臺幣,下同),其中網絡銷售占了近30%,達180萬元。
呂怡屏專科三年級時奉子成婚,她說:“初出社會,愛玩又常換工作,兩個月換一家,后來到高雄一家有名面包店,一做就是兩年半。”那時擔任店長的她,一遇產品滯銷,立即研究改進,將日營業額從2萬提到3萬元。她說:“老板很信任我,放手讓我管,她只負責收錢。”
但因工時過長,呂怡屏又換到一家以百貨業起家的連鎖面包店,擔任13家門市的督導。“但像我這樣積極的員工,在那樣的大公司里面,完全使不上力,激發我想創業的動機。”
取名爆漿網友瘋涌
早在多年前,呂怡屏就懷有創業夢,但在面包店送貨的丈夫李宗育認為:每月領2萬多元,二人共4萬多元薪水,完全夠了,何必開店?
2007年12月,因住家大樓的店面招租,呂怡屏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沒有錯,找了以前認識的面粉、奶油廠商,廠商答應她進貨采用月結,減輕資金壓力。她一開店,就定位為社區型面包店,推出10元菠蘿面包促銷,一天就賣出400個,第一個月收入就足以償付40萬元原料費。
至于爆漿餐包,則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呂怡屏說:“我們常帶小孩去吃牛排,但小孩都只為了吃那兩個奶油餐包,因此面包店一開張,我就與師傅商量用甜面包的面團加入奶油,推出5元一個的奶油餐包。不過,因采用10個裝,客人常反應吃不完,為了讓客人愿意一次買10個,我們建議客人放冷凍再加熱,如此推薦下,半個月后每天至少賣出300個。”
“那時剛好看到周星馳的電影《食神》,里頭有爆漿撒尿牛丸、黯然銷魂叉燒飯,給了我取名靈感,名稱要爆,才有話題。當時我們用針筒手工注入8克奶油,烘烤后奶油超多,因此取名爆漿奶油餐包。”
2008年2月,呂怡屏開始在雅虎拍賣網站上賣巴特里奶油餐包,她說:“剛開始我連網拍的系統都不會用,也學人推出滿2000元免運費,但根本沒算清楚成本,第三天網購訂單貼滿我們的大冰箱,這時我才發現,為了趕工交貨所付出的加班工錢、電費,加上2000元免運費,一個檔期10天至少虧了10萬元。”
10天一到,呂怡屏馬上改成34包運費270元、滿30包送1包的補救辦法,卻被網友罵“紅了就起價”!雖是如此,網絡訂單仍有增無減。
“巴特里”業績逐月成長,網絡出現排隊2個月以上的等候訂單,呂怡屏說:“我與先生考慮過一臺99萬元的全自動化機器,但安裝后,烤出來的餐包緊實度不夠,還好廠商愿意讓我退貨。”
“巴特里”雖租下隔壁店面當工廠,但十幾個員工擠在一起,仍不敷使用,2009年6月決定二度搬廠到風山工業區內。
呂怡屏并非一味擴充產量,她說:“我是賺到70萬元,才用現金買下一部機器,一臺50萬元的搖籃爐,可換6臺三層爐,搖籃爐里面像摩天輪的烤架,10分鐘可以烤24盤,是三層爐的4倍;30萬元一臺滾圓機,可以減少3個人力,而且新購的機器不只做餐包,還能做其他產品。”
拉絲新品防止退燒
“為了不讓消費者等太久,平均2-3周到貨,不像有些店等候過久,失去新鮮感。”呂怡屏說,“我一個餐包至少賺1—1.5元,同時跟‘宅急便’爭取,運費減免,以刺激網友訂購。”
另為乘勝追擊,呂怡屏先生李宗育還帶著師傅,前往日本東京參加烘焙展取經。
2009年5月,爆漿奶油餐包似乎有退燒的現象,呂怡屏說:“我用新鮮的巴西里葉、安佳乳酪絲,推出蒜昧拉絲餐包,訂單再度回溫。”
為了避免只依靠網絡的風險,呂怡屏挖角一位蛋糕師父,強化實體店面經營。2009年6月,她又在高雄九如一路開第三家店,不只爆漿餐包熱賣,連傳統的波蘿面包、水果蛋糕銷量都很平均。
“未來計劃一年開一家店,畢竟開面包店,達到我想傳遞幸福感覺的夢想。”露出小小酒窩的呂怡屏,為自己的創業下了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