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丹妮爾是不幸的,沒有人想起她,沒有人照顧她的生活,然而丹妮爾又是幸運的,因為人們最終發現了她的不幸……這篇拯教丹妮爾的動人報道,獲2009年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立策獎。
發現丹妮爾
5年前,一個仲夏中午時分,美國佛羅里達州普蘭特市一輛警車,駛到一棟房子外停了下來。那是一棟出租屋,窗戶已經破爛。兩名警員下車走進去,其中一人隨即踉蹌倒退出來,向著草叢嘔吐。
屋里,警員霍斯特環顧四周。香煙熏黃的殘破窗簾掛在扭曲的金屬桿上,窗前堆著厚紙板和舊被褥,污穢的沙發、粘膩的柜臺上滿是垃圾。一個身穿褪色家居服的胖女人走出來,問他要干什么……
霍斯特不理會這女人,徑自沿一條狹窄的門廊走去。他瞇起眼睛四下張望,發覺腳邊有東西在動,低頭一看,是個小女孩。她躺在地上一張破舊發霉的床墊上,側身縮成一團;一雙長腿貼著瘦削的胸膛,肋骨和鎖骨凸出;一只瘦削的臂膀遮住臉龐,滿頭黑發糾結成塊。她的身上到處是疹子、膿瘡及被蚊蟲叮咬的痕跡,看來雖已是入學年齡,可是連衣服都沒穿,只是包著一塊脹起的尿布。
霍斯特心里一緊,他很想逮捕這個狠心的媽媽,可是當務之急是救人,他告訴搭檔:“快通知坦帕總院。這孩子不送醫院,恐怕活不了。”
送醫院救治
女孩丹妮爾將近7歲,體重只有21公斤,營養不良,患有貧血,被送進小兒科加護病房。醫護人員喂她吃東西,卻發覺她無法咀嚼或吞咽固體食物,只好給她靜脈注射,并用奶瓶喝東西。丹妮爾弓身躺在一張特大號的嬰兒床上,有時憤然扭動身體,手足亂舞亂踢;有時又用力捶腳趾,吸吮拳頭。她不會說話,不會點頭、搖頭,對冷、熱、疼痛都沒反應,靜脈注射刺人針頭時,她若無其事。
第一位探視丹妮爾的心理學家、南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兒科心理學主任凱瑟琳·阿姆斯壯表示,醫學測驗、腦部掃描、視聽及遺傳學檢查都證實,丹妮爾生理上沒有問題,她沒有失聰,也沒有腦性麻痹或肌肉萎縮癥。但是,她完全沒有身為人的思想和行為能力。這種癥狀可以稱之為“環境引發的自閉癥”:由于長期缺乏與人互動,她陷入自我中心。阿姆斯壯說:“人腦有85%在出生后的5年內發育完成。這段時期的人際關系最為重要,有助于頭腦健全,培養孩子對人的信賴感,以及說話、溝通的能力,借此和他人建立關系。”
醫生對丹妮爾不敢抱太大期望:“她晚上能夠好好睡覺,不必包著尿布,并能自己進食,就很不錯了。”
“心靈畫廊”
在坦帕總醫院過了6個星期,丹妮爾健康狀況總算好轉,可以出院。隨后,她被送到蘭多雷克斯市一家護理院。在這里,她有一張床,有吃有穿,還有人幫她換尿布。
2005年10月,丹妮爾第一次上學,就讀桑德斯小學的特殊教育班。丹妮爾的第一位老師凱文·歐基夫說:“她的行為和我見過的其他孩子不同。把食物放在她旁邊,她會一把抓起,放進嘴里,像嬰兒一樣。她經常鬧情緒,大叫大嚷,揮舞手臂,或像胎兒那樣弓起身體。她不會玩滑梯。不會蕩秋千。而且怕人觸摸。整整1年后,丹妮爾才肯接受別人的撫慰。”
2006年感恩節時,大家認識到,丹妮爾需要的不只是照顧,希望幫她找一個真正的家。希爾斯波羅郡兒童局主任露安-帕娜席克決定把丹妮爾列入“心靈畫廊”。“畫廊”收集了許多待領兒童的照片,張貼在購物商場和網站上,等待領養。
單是希爾斯波羅郡,就有大約600名孩子等待領養。誰會看上丹妮爾?她8歲了,還得包尿布,不知道自己姓名,而且不愿意別人摟抱,甚至可能永遠不會說話。
等待談領養
這一天,伯尼·李洛和妻子黛安站在坦帕游樂場里,周圍一片喧鬧。
他們住在邁爾斯比奇堡,伯尼49歲,以修繕房屋為業;黛安小丈夫3歲,幫人清潔家庭。兩人都是離異再婚,一共有5個兒子。為了找一個女兒,他們不辭千里,來參加坦帕的心靈畫廊聚會,但眼前的這些孩子似乎都不是心中所想。
黛安轉身走到樓梯下的一間小室,看到一張廣告單,上面印著一個小女孩的照片:她雙頰凹陷,臉色蒼白,一頭黑發剪得很短,棕色的眼睛似乎在尋找什么。黛安叫伯尼過來看,他們同時覺得:“她似乎正需要我們。”
但是丹妮爾的實際情況讓他們心驚:這女孩已經8歲,行為心智卻有如兩歲小孩,不會吃飯,不會說話,要包尿布。伯尼覺得:“她完全不是我們想要的孩子。”
但他們忘不了小女孩的那雙眼睛。在丹妮爾的學校外面,伯尼夫婦看到她正在流口水,頭顱左搖右擺,細小的脖子似乎不堪負荷。她轉頭看著他們,踮著腳尖慢慢走過來,陽光令她瞇起眼睛,整個人像一顆隨時會碎掉的水泡。
女孩“復活”
2007年復活節的周末,他們把丹妮爾帶回家,寓意丹妮爾“復活”,在新的家庭獲得新生。可是情況很不樂觀:他們給丹妮爾一個洋娃娃,她一口咬掉娃娃的手;帶她到海邊,她高聲尖叫,雙腳不肯踩在沙上;回到家里,她四處亂走,尿液滲過尿布,弄得地毯上到處都是。
丹妮爾不會剝開巧克力蛋的包裝紙,不會乖乖坐著看電視或書本,也不會握蠟筆。伯尼夫婦幫她刷牙或梳頭,她又踢又打。她不肯躺在床上,不肯睡覺,不停爬起來,踮著腳尖,走進廚房,拉開冷凍食品柜,踩在一袋又一袋的蔬菜上,細看柜里的食物。伯尼把她牽回臥房,她就大發脾氣,猛咬自己雙手。
伯尼很理解女兒的心情:“她不是要拿些什么,大概只是要看看食物是不是還在那里。”
2007年10月,伯尼夫婦正式領養丹妮爾,改名為丹妮。
真正的家
轉眼間,丹妮進入新家庭已有1年多,長高了30厘米,體重也增加了1倍,和當年心靈畫廊照片上的女孩判若兩人。
當年她被關在家里,頭發和那骯臟的小房間一樣黑。今天,她常在家中后院的游泳池戲水,及肩的長發變成金黃色,雖然每次幫她梳理時。她還是會尖叫。
行為上,丹妮的變化不是那么明顯,但伯尼夫婦還是看到了進步。沒錯,有時她在麥當勞會偷取別人餐盤上的食物,但總算可以自己吃東西了;她很頻繁地上廁所,但總算不必包尿布了:當她發覺自己令父母失望時,會流露出難過的樣子,似乎很在意他們的感受。她甚至開始學習聽人說話,要上廁所時,會扯扯褲子;喝完果汁還想再喝時,也會輕敲果汁盒,還懂得用湯匙取蘋果醬。
威廉只比丹妮大1歲,本來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并不介意丹妮取代他成為全家的重心。他教她玩躲貓貓,玩吹泡泡;幫她用手指捏擠培樂多黏土;又教她赤著腳丫踩在沙灘上;告訴她想哭就哭,痛苦時有人會照顧你。他教丹妮怎樣打開禮物,還把自己的舊玩具、兒童電影、硬紙圖畫書送給妹妹,甚至把自己樓上的臥房讓給她。伯尼夫婦把房間漆成粉紅色,衣柜里掛滿小女孩的衣服。
目前,伯尼夫婦最欣慰的是能夠給丹妮一些她從來沒有的東西:慰藉、安全、愛護。每天晚上,他們會哄丹妮上床睡覺,理好她枕上的金發。然后親吻她的前額,說一聲“晚安”。威廉則從樓下客廳高喊:“爸媽晚安,丹妮晚安。”他們希望有一天,丹妮會回答:“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