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廚余桶,就知這里的人水準如何。”
臺灣人陳世忠平均一天要收30桶、每桶200公斤的廚余,卸貨地點是養豬場。炎熱秋陽下,廚余的酸味混合豬舍的臭氣,令人欲嘔。地上處處有餿水濕漬,別人戴上口罩、憋住呼吸仍覺無法忍受,陳世忠卻像沒事人:“習慣就好了。”
陳世忠是養豬戶雇請的。臺中地區約50戶養豬戶,不論規模大小,都買車聘人收廚余。曾有人成立公司專營廚余代收,但養豬戶認為代收的品質和量無法掌控,寧愿自行雇工。
兩年前國際原油大漲,飼料價格過高,不少喂飼料的養豬戶改喂廚余,陳世忠常收不到足夠的量,“一些阿伯阿桑也來搶,說要養雞養鴨。”如今景氣回升,收來的廚余連豬也吃不完,蒼蠅和蛆聚集在發黑結塊的餿水上,“豬吃不完的廚余就是垃圾,若還是送焚化爐,分類就沒意義了。”
清晨6點多,陳世忠便穿梭在臺中市區的餐廳、大樓、軍營,以及中科各科技廠的員工餐廳。“看廚余桶,就知這里的人水準如何。”不少人嫌廚余臭,整包往桶里丟,不知陳世忠為解開塑膠袋,必須伸手入桶。
因衛生條件差,流動率離,年輕人寧可去工地做粗工,也不愿收垃圾。有大樓住戶把餿水桶裝太滿,陳世忠轉動桶身搬運時曾失手倒翻,滿身濕臭,還得清理老半天。
他退伍后在雨衣工廠做工25年,工廠外移至大陸,他便到處打零工。愿意來收廚余,是因為工作尚稱穩定,一兒一女大學畢業后各自成家,勸他退休,他不肯:“在家悶著會得憂郁癥,每天工作流汗,吃得多睡得好,才快活。”但收工回家前,他一定洗澡換衣服,“不然走在路上,別人都在問,是誰踩到狗大便?”(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