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工院校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這一論題完全可以置于組織文化的視角下進行審視。理工院校的黨政一把手首先要能轉變觀念,依據科學標準制定出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組織文化,措施到位,狠抓落實,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不斷更新完善,使之成為一個永遠開放的人文教育系統(tǒng),為培養(yǎng)寬口徑、復合型的理工科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組織文化 理工院校 人文素質教育
目前,人文素質教育在我國高等院校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在實踐中認識卻很不一致。特別是在理工院校當中,全面推進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近年來許多教育理論工作者就理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難以及解決的方案提出不少。在2003年11月28日至29日武漢大學建校110周年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做了題為《大學精神的永恒追求: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高度統(tǒng)一》的演講,指出“辦大學就是管理和經營大學,大學也是一種組織,大學要想成功地發(fā)展,同樣需要大學特有的組織文化,并依靠這種組織文化,凝聚大學人的心愿,大學才能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顯然,理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這一論題完全可以置于組織文化的視角下進行審視。
任何一個組織,隨著其生長發(fā)展和歷史的延續(xù),總會形成一些共同的價值準則、基本信念和行為規(guī)范,形成區(qū)別于其他組織的獨特的組織哲學、組織精神、道德準則和組織風氣,亦即形成自己獨特的組織文化,形成獨特的內部“小氣候”。現代大學作為構成現代社會大系統(tǒng)的一個獨特組織,理應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組織文化;人文素質教育傳達的是一種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則是構筑現代大學組織文化的重要基石。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缺乏各個領域的專業(yè)人才,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沿襲原蘇聯早期的教育模式,專業(yè)劃分過細,重科學教育輕人文教育;而本科教育的特點正應該體現在對人的全面培養(yǎng)上,因此,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視野不夠寬廣;特別是在后來的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高校也不時呈現出片面的功利性傾向。現在,我國理工院校中身居領導地位的人絕大多數是理工專業(yè)出身,他們自身就是在這種片面教育模式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領導者對組織文化的影響也必然是十分巨大的。要建設強有力的組織文化,領導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鑒于此,理工院校的領導尤其是黨政一把手,在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上,要通過以下途徑來確立人文素質教育應有的地位,使學校的組織文化特征體現出濃郁的人文精神。
一、轉變觀念,深入了解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為了深入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黨政一把手不僅要帶頭認真學習、深刻領會1998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和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等綱領性指導文件,從而轉變思想觀念,確立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教育體系中的應有地位,克服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存在的重自然科學的傳授,輕人文素質培育的傾向;而且要踐行《論語》中所說的“仕而優(yōu)則學”,自覺地去熟讀一些人文素質教育的經典著作,努力汲取古今中外人文精神中的有價值理念,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黨政一把手通過學習、探討使全校師生準確把握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知道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強調根據學生個體特征,進行針對性、適應性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是一種強調差異的個性化教育;必須了解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將科學教育、人文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之中,這是教育觀念轉變的真正體現。
二、結合實際,確定目標
所謂領導者,就是指身居領導崗位、能夠對組織制定目標和實施目標的全過程施加巨大影響的人。黨政一把手作為學校的最主要領導者,要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明確的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組織文化的策劃,就是指在對現實組織文化的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上,確定適合本組織的目標組織文化。所謂目標組織文化,就是領導者正式提出并在組織全體成員中倡導的群體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確立目標組織文化,必須依據一套科學的標準來進行。同樣,理工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確立上也要遵循,這主要包括:
1.民族性標準。組織文化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當中,大學的組織文化應該吸收人文精神中的精華,比如,儒學的憂患精神、樂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篤行精神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體現。這五大精神是本體人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變化,社會環(huán)境的腐敗、兇險,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心靈環(huán)境的孤獨、苦悶等的思考和回應,是對人的生命的尊嚴、價值、意義的重建,是人對價值理想的終極追求。當然,現實的組織文化中難免融進一些民族文化的消極因素,比如官本位、中庸之道等;也可能不恰當地吸收了外來文化的消極因素,沖淡了民族文化的積極因素。對這一切,都應該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并加以揚棄。
2.制度性標準。制度文化是指不同的社會制度所帶來的文化特征。中國封建社會就倡導的廉潔奉公、勤勞樸實、團結進取等道德觀念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今天,仍然是天經地義的事。理工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目標應該使自己的組織文化與社會主義制度文化想一致。
3.時代性標準。組織的現實文化應該與發(fā)展變化的時代協(xié)調一致,即要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理工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目標要貫穿時代特征,比如信息觀念、創(chuàng)新意識、競爭觀念、全球意識等,這是新時代的要求。
4.個異性標準。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tǒng)和與眾不同的內外環(huán)境,因此其組織文化應該有個性,有個性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那種千人一面,盲目模仿的組織文化,不是優(yōu)良的微觀文化。理工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目標在追求共性的同時,也要錘煉出自己的鮮明個性。
三、制定措施,狠抓落實
組織文化是組織的靈魂,它與組織共存亡。優(yōu)秀的領導者,不僅能強烈地意識到組織文化的存在,而且會能動地引導組織文化地運行和完善,也即自覺地管理、更新和培育組織文化。 理工院校的黨政一把手,在明確了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組織文化的基礎上,研究和解決建設中呈現的不足,探索兼具力度和操作性的改進方案。
1.借助于規(guī)章制度反復強化
規(guī)章制度是組織內部法定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外在的強制性。它是組織文化的組成部分,體現并強化組織的群體價值觀。對于模范遵守制度的人進行獎勵,是對組織精神的正強化;對違反制度的人進行懲罰,是對組織精神的負強化。一般來講,應堅持以正強化為主,以負強化為輔的原則。
學校可成立由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一規(guī)劃和推動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及時解決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重大事宜,積極構筑健全有力的人文素質教育保障機制。
高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不能只有基礎設施、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規(guī)劃,還要有大學文化建設規(guī)劃,使大學文化建設真正成為一個有目標、有措施,能真正落到實處的系統(tǒng)工程。
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始終把建設一支適應高質量教學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師隊伍納入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把提高教師群體文化素養(yǎng)作為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核心和根本,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教師群體的文化素養(yǎng)。
進一步加大人文學科的課時,提高畢業(yè)所需的選修課學分,加大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
2.借助于良好風氣實現定勢化
組織風氣是干部職工的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它不同于有形的規(guī)章制度,卻時時發(fā)揮著無形的規(guī)范作用。為了建立良好的組織文化,領導者應該抓住干部職工的閃光點,進行大力宣傳和推廣,領導者應該抓住干部職工的閃光點,進行大力宣傳和推廣,展示組織中的某種風氣,諸如此類的良好風氣一旦形成,就可以作為本組織優(yōu)化的心理環(huán)境,成為一種強大的心理定勢。《孫子兵法》曰:“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力,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一切優(yōu)秀的領導者都要善于利用風氣引導職工行為的“善戰(zhàn)者”。
3.借助于典型人物實現人格化
組織精神高度抽象概括的結果,往往變成幾個字。受到各種條件的局限,并不是所有職工都能準確地理解把握組織文化的精神實質,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于將組織文化借助于典型事跡形象化和人格化。
校級領導作為組織文化的主要倡導者,應該成為模范體現優(yōu)良文化的典型人物。讓大家做的,自己首先應做到,這種示范、率先作用的好壞往往影響到組織文化建設的成敗。
在學生中樹立人文精神建設的先進模范,以點帶面,全面提高學生在人文精神建設中的積極性。如在學生中選拔一部分專業(yè)成績過硬同時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學生作為模范人物,對其取得的成績進行宣傳表彰,使學生對學習人文社科知識的樂趣和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積極作用產生實際的認知,推動學生對人文精神建設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
4.借助于群體活動實現共識化
組織文化是一種群體價值觀,人們只有在親身實踐中才會深切感受到組織文化的意義和作用,才會真正把組織文化內化為自身的信念和要求。
理工院校要多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師生對社會、人生、自然、自我的認知;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使各種人文素質教育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5.借助于儀式、環(huán)境實現情境化
人格是環(huán)境的產物,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受周圍環(huán)境的感染和熏陶。為了培育良好的組織文化,設計一些恰當的儀式、有象征意義的器物,可以使目標組織文化變?yōu)榭筛械摹⒖梢姷奈锘囊蛩兀@種情境的感染,可促進人們對群體價值觀的認同。
理工院校可以在舉行一些儀式的過程中強化人文素質培育,比如通過校慶,給學生灌輸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理念。就環(huán)境而言,一是加強學校硬環(huán)境的建設,即通過校容校貌的規(guī)劃和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引導校園文化由娛樂性向知識性和科技型轉換;二是加強學校軟環(huán)境建設,即通過抓教風、學風、校風建設,通過教育工作者的言傳身教和師生員工的身體力行,傳遞和弘揚濃郁的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理工院校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它對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只重專業(yè)訓練,忽視人文素質培育的狹隘模式的糾偏,順應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是面臨科技發(fā)展綜合化和現實道德水準下滑而做出的必然選擇。大學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個理念問題,還是一個工作層面要認真落實、大力推進的問題。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龐大的復雜工程,理工院校的黨政一把手一定要從培育什么人,如何培育人的戰(zhàn)略高度,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構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目標,措施到位,狠抓落實,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不斷更新完善,使之成為一個永遠開放的人文教育系統(tǒng),為培養(yǎng)寬口徑、復合型的理工科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德. 組織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春燕 程康. 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及人文精神的構建[J].江蘇高教,2000年第6期. P92~93
[3]張愛梅.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與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第1期,P154~156
[4]張立文. 儒學人文精神[N].光明日報,2000.02.22
[5]張正義. 論大學的素質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2期,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