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偶閱翻來2000年《體育文史》,在第三期忽現程大力先生一文《‘武德’是一個歷史范疇——兼論‘武德’在現代武術界提倡之不合適宜》,程先生
對武學悟之極透研之極深令人嘆服,而此文之論筆者卻不敢與先生茍同,在此,筆者略陳拙論與程先生商榷“武德”在現代提倡與否。
首先,程先生對《孫子#8226;計篇第一》中“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未加詳細分析而斷章取義為對政治家和將帥的規范,筆者不以為然,據筆者考證“兵者”在此指戰爭,這句話大致意思是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參與者)生死存亡的地方,生死存亡的道理不能不明白呀!”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孫子這句話并非是僅對政治家將帥的規范,而是告戒人們戰爭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國家的安定繁榮 要盡可能加以避免。接下來程先生說明代以前軍旅時代的武術理念中“絕對”沒有與武術技術和直接掌握武術技術有關的所謂武德,在此程先生用“絕對沒有”來加以肯定并不能足以言證必服。誠然,由于歷史的原因及現實的條件,我們還未獲得足夠的關于武德淵源的詳盡資料,但這并不能等于武德在明朝之前的絕對無存,如幾千年前由于科學的欠發達,未曾發現九大行星的運行規律,我們不能因此就可以否定其運行規律得現實性。筆者以為,對于“武德”這一概念基本有兩種意向,即“武”可引發為“武事”“武術”從而形成軍事戰爭的倫理道德與習武(術)用武(術)的倫理道德,我們所泛指一般意義上的武德指第二種含義——習武用武之德。況且,對武德這一概念《左傳#8226;宣公十二年》記有“武有七德”即“天武,禁暴,蕺兵,保大,定功,安民,合眾豐財者也”,這是指習武用武所注意的的七個方面。另據《尉繚子#8226;兵教》載“此之謂兵教,所以開封疆,宋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這是指進行軍事訓練武術教授時必須遵循的原則,由此可鑒,程先生說明代以前軍旅武術理念中“絕對”沒有與武術和直接掌握武術技術有關的所謂武德失之偏頗。
程先生說武德是特殊時期的歷史產物,嚴格說來已成過去,說在比中國古代社會擁有更完備更純粹法制的今天講武德開武德課是可笑而荒誕不驚的事。程先生在這里所講的正常社會應屬于法制社會,法制社會的所有成員除都要受法制的約束之外也要受道德的約束,而武德應歸屬于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范疇,恩格斯在《得意志意識形態》中曾指出:“即使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各階級間既有對立的利益也有共同的利益,這種共同的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為彼此分工的個人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觀念之中,人類社會不能沒有調節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各種規范”。孔子也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行,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意思是說用行政法制的手段來約束老百姓的言行雖然老百姓可減少犯罪,但卻缺乏知羞恥的道德意識,而運用禮儀道德來教化老百姓,則人們既能增強知羞恥的道德意識又能自覺的遵守道德規范而不出格。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在某些方面比行政法制更為根本。
程先生認為在約束人的行為方面法律具有強制性,而武德卻不具備任何意義認為任何人也不能打,有理也不能打,壞人也不能打,對此,筆者認為程先生誤解了“武德”的含義。首先,武德本身屬于道德范疇,武德和其他風俗、習慣、禮儀及法律均屬于社會規范,武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和其他社會規范一樣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如康德所述:“倫理義務具有較廣泛得約束力,與此相反,法的義務具有較狹窄的約束力”。其次,武德并非僅限于約束人不讓人打架,它包含有豐富的內涵和優良的傳統,尊師重教、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等優良傳統我們沒有理由拒絕繼承。在此筆者敢問程先生當你在荒郊野外,面對手持力刃的歹徒時,是不是你要堅守你所理解下的武德——任其宰割,不能動武,顯見,程先生的行動肯定是否定的,法律支持我們運用正當合法的手段保護我們合理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再次,程先生說我們專業的學生打架成風,這恰恰與武術教學中忽略了武德教育有直接關系。
在實際生活中,法律的約束僅限于看得見摸的著的外部表層現象,它只要求每個公民作自覺守法的人,而武德則不同,它深入人們的靈魂深處,引導習武者追求高尚的情操、高尚的氣節,作高尚道德的人。從社會的文明發展史來看,武德文化也先于法制文化的形成。我們知道,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在無階級的原始社會不可能有法制文化,而武德文化則不同,它隨武術的淵源同步誕生,并隨人類文明的進步、武術的不斷提高發展而豐富、完善。
程先生還另講把武德等同于職業道德是混淆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說職業道德只屬于應用于商業范疇,只是對服務行業的從業者的道德要求,而恩格斯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卷18頁曾指出:“實際上——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這與程先生所述顯然相悖。
今天雖然時過境遷,我們的社會呈現政通人和的繁榮景象,健全的法制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而武德屬于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對此,我們要辨證的對待、批判的繼承,讓武德中那些不合適宜的“江湖義氣”與水飄零,對其中的優秀成果我們沒有理由拒絕繼承。我們的民族是個有著悠久文化史的偉大民族,我們的祖先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東方文明,留下了璀璨斑斕的傳統文化,在這些傳統文化中,“武德”的精義更使傳統道德文化熠熠生輝。棄武德于時世不顧把其批判的一無是處,一棍子打死,是斷送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歷史罪人作為。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思想道德的建設重任更加明顯的擺在我們面前,在這種情況下,作好對武德的繼承與弘揚將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新世紀德才兼備的新型人才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少峰:中國倫理學史[ M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