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國經濟不斷增長的背景下,人民幣是否應該發揮更大的國際作用已引起廣泛討論。本文從總體和行業兩個層面估計中國近年來匯率變化向出口價格的傳遞程度,進而研究中國出口貿易使用人民幣計價的潛力,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重要依據和方向。
[關鍵詞] 出口貿易 匯率傳遞 人民幣計價
一、引言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否合理再次成為政策制定者和學者辯論的焦點。在中國經濟不斷增長的背景下,人民幣是否應該發揮更大的國際作用已引起廣泛討論。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中國大陸已于2009年7月開始著手試點改革,允許一些城市有資格的企業與其來自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的貿易伙伴進行人民幣結算,這項新措施將有效的促進人民幣計價貿易的發展。
匯率傳遞是指匯率變化通過出口價格進行傳遞,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當出口市場的貨幣價格變化小于匯率變化時,這一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現階段,中國大陸的貿易平衡和匯率政策受到了普遍關注,匯率傳遞的相關研究有助于深層次的了解匯率變化對出口商的盈利和價格競爭力的影響。同時,研究中國匯率的傳遞程度也能為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的潛在市場選擇提供線索。一般來說,出口商應對匯率變化的定價決策和計價貨幣的選擇都取決于與市場份額,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和差異性有關的同一組因素。
二、實證研究
本文從總體和行業兩個層面估計中國近年來匯率變化向出口價格的傳遞程度。前者對宏觀經濟政策的討論非常重要,而后者則往往能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1.中國出口的匯率傳遞分析
人民幣近年來一直處于上升通道,2005年1月~2009年3月間升值了27.1%。尤其是2007年底和2008年初同比上漲較快,2007年11月的升值速度達到了高峰,同比上漲17%。
(1)總體數據分析。若以美元計價,中國大陸的出口價格指數自2005年初以來連續上升,并一直持續到2008年下半年。若以人民幣計價,出口價格指數的變化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5年的7%下降到2006年3月的-3%;第二階段,2005年底至2008年初的波動約為0;第三階段,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3月的9個月間,價格指數平均下降2.8%。結合中國國內環境,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生產成本發生了劇烈波動。受到能源、礦產品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生產價格指數在2007年至2008年初之間急劇上升,并于2008年8月達到最高峰的10%。在此之后,生產價格指數則快速下滑,并隨著全球商品價格暴跌而成為負數。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名義有效匯率每上升10%將導致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價格下降5%,外幣價格調整另外的5%,價格調整將會影響出口商的利潤水平。
(2)分行業數據分析。通過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可以對行業劃分。每個行業使用前五大貿易伙伴的貿易權重來計算相應行業的有效匯率。對于得到的相關數據,進行相關的統計性描述(見表)。數據顯示,出口價格在部門層面變化較大,跨部門的平均變化是5%,而非制造業的價格上漲情況比制造業要高。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主要的出口行業中,資源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價格調整主要受國內成本的間接影響,而出口價格和出口商利潤率方面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對于機械設備行業來說,匯率調整通過國內成本對出口價格產生的間接影響非常小,匯率調整的大部分影響都由出口商來承擔。通過比較發現,機械設備行業比資源密集型行業表現出更強的市場定價特征,在匯率變化時,前者的平均利潤率削減得比較多。此外,對于大型出口企業(即在各自領域有較大的全球市場份額的企業)來說,由于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其價格上調程度小于整個行業。
表面板數據統計結果
全部非制造業制造業資源型產業非資源型產業
出口價格(RMB)
平均值4.96.83.45.11.5
標準差13.717.29.810.09.2
實際有效匯率(NEER)
平均值-3.9-3.8-3.9-4.1-3.8
標準差4.55.23.84.43.1
邊際成本
平均值4.36.62.53.81.2
標準差9.512.55.56.83.0
數據來源于:作者計算
2. 出口商品市場定價程度和計價貨幣選擇的討論
根據Engle (2006)的理論闡述,匯率傳遞與出口價格、出口商所用貨幣作為計價貨幣的程度應該正相關。根據近期相關研究成果,繪制部分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定價系數和以出口商所在地區貨幣計價的份額圖(見圖),可以說明匯率傳遞系數和出口商所用貨幣間的關系。市場定價系數越低代表出口商的議價能力越強,匯率變化對出口增長的影響就越小。數據表明,美、德、英、法、意等國的出口商以本幣計價的貿易份額較高,而市場定價系數比較低;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的出口商以本幣計價的貿易份額較低,市場定價系數估計值比較高。這基本上表明市場定價程度與出口商在出口中使用本幣的份額成反比,即應對匯率變化引起的價格調整,如果出口商在國際市場中是價格接受者,那么就不能在出口中以本幣計價,而只能使用進口商的貨幣或貨幣工具。
三、結論
基于總體數據和分行業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得到了以下結論:
第一,中國的市場定價系數約為0.44,這說明匯率向出口價格傳遞是不完備的,匯率變化的一部分在出口價格調整中得到反映。
第二,分行業來說,非制造業應對匯率變化而作出的出口價格調整幅度大于制造業。
第三,在制造業內部,資源型產業主要通過調整產品的本幣標價來應對匯率變化;非資源型產業則主要通過市場定價來應對匯率變化,導致出口商的盈利能力受到較大影響。
第四,市場定價的相關研究可以揭示貿易過程中以人民幣計價的需求程度,以及出口商選擇計價貨幣的自由度。實證研究表明,在全面開放的貿易中,中國出口的20%~30%將以本幣計價。鑒于中國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仍處于早期試驗階段,商家需要時間改變計價貨幣,上述范圍在近期可看作是中國在出口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的上限。
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中國大陸已于2009年7月開始著手試點改革,允許一些城市有資格的企業與其來自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的貿易伙伴進行人民幣結算,新措施的實施可以有力地推進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目前,盡管試點仍處于早期階段,會有多少商家在實際貿易中采取這種結算方式還有待觀察,但是,對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潛在需求的深入研究必將為探討這項業務可能涉及的范圍,以及試點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重要依據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