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消費是合理的,什么樣的消費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樹立一種什么樣的消費觀念。重要的前提是確定合理消費的評價標準。
我們認為,對消費進行評價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公正、社會生產力、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原則。
一、消費評價的公正原則
社會公正往往首先直接表現在資源和消費品分配的公正上,分配公正就是貢獻與滿足之間的相稱,就是要求按勞分配,把勞動作為分配消費品和利益的決定因素。但是,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應當是一種差別平等,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均等分配即平均分配。在現代社會,由于“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而產生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上的差別“是不可避免的” 。
其次,消費公正原則也表現在代際之間。代際公正要求我們不能僅僅立足于本代,更應立足于子孫后代享有和我們一樣的權利和機遇,必須打破本代中心主義的利己主義的公正觀,確立代際倫理基礎上的利他主義的公正觀。這是一種必要的歷史責任。
實際上,資源和消費品分配上的公正也就是人的權利和義務之間的相稱,每個行為主體承認自己的合法權利,這是一種“權利意識”;每個行為主體承認他人、集體、社會的權利,這是一種“義務意識”。在現實社會的消費活動中,不能只講自己的權利,不講別人的權利;只講對自己的尊重、滿足,不講對別人的尊重、滿足;只講自己的生存、發展,不講別人的生存、發展。馬克思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鄙鐣髁x按勞分配消費品和社會的可持續消費原則,實際上都要求杜絕那種只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或者只盡義務而不享受權利的不合理消費現象。
二、消費評價的社會生產力原則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 生產力同樣也是消費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
首先,生產力是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保障。人的消費需求的滿足、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和生產力分不開的。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人們才會不斷發展生產力,并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它們共同構成了人們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方式決定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在此意義上,生產力對消費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消費的發展水平。
另一方面,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消費生產出生產,新的消費需求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消費可以生產出生產力發展的主體性因素——勞動者。所以,反過來,判斷一種消費也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力與消費之間的這種作用與反作用的辯證關系,使生產力成為衡量消費是否合理的客觀性標準。
其次,生產力是決定、引導消費觀念變化的基礎。消費觀念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變化。人消費的需要以及滿足消費需要的方式和程度是由生產決定的,因而是歷史的、相對的。所以,生產力狀況最終決定著消費需求和消費觀念的變化。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促進生產。凡是促進、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消費行為就是合理的消費行為,凡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就是不合理的消費行為,應當予以變革。
三、消費評價的社會可持續發展原則
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合理的消費必須有利于生態平衡和保護環境。人能夠“合理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正反映了“人類本性”,反映“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反映“人的復歸”。不僅反映消費層次、消費質量的提高,也反映社會文明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可持續消費既包括社會生產對資源的消費方式的轉變也包括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改變,要在價值觀、人生觀上進行徹底的革命,使人們從過去片面追求物質享受轉變為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心理方面的滿足,使人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沙掷m消費應當保持良好的人與環境資源的關系、保持人類消費與環境供給和恢復能力的協調,同時保持代際均等,應當考慮后代人至少享有相同的消費機會,可持續消費至少應具有公平性、可持續性、適度性、生態性、理性、主體性等特點。
要實現可持續消費,就必須使經濟運行模式本身生態化,建立與可持續消費相對應的高科技信息技術消費、生態消費和知識化消費等形式。只有如此,才能運用經濟機制,迫使生產和消費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起來。
四、消費評價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原則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評價社會生活中一切現象的終極的價值尺度,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華和核心。馬克思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人,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狀態的改善, “對于馬克思來說,他所關心的是人的發展,是人的最根本的東西的發展。人的最根本的東西,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人的本質。馬克思所講的人的發展實際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泵總€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認為消費是“人的本質”的表現和確認,也是人的本質的不斷升華、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馬克思在談到人的消費需要時指出:“在社會主義前提下,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從而某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某種新的生產對象具有何等的意義:人的本質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彼?,人的發展是評價一種消費觀是否合理的終極的價值尺度。從終極意義的價值觀上說,一種消費觀念合理與否的標志是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是人的潛能的發揮,是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提高。
人的消費需要的滿足應該納入到人的發展中加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滿足,一方面是一種消費,使人得到肉體上或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感到愉快和幸福;但從另一方面說,它也是一種生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生產和再生產,因而構成人的自我發展的一個主觀方面。馬克思在談到“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時指出:“……人們至今還沒有從它同人的本質的聯系上,而總是僅僅從外表的效用方面來理解”。 我們就是要從“龐大的商品堆集”中,找出它“同人的本質聯系”,使物為人服務,不斷滿足人的需要,不斷提高消費層次和質量,從而促進人的發展。
消費評價的公正原則、生產力原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最終都可以納入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原則之中。
公正原則是人的發展原則的基礎,生產力原則的真實含義是人的發展。生產力作為檢驗消費合理與否的標準,其實質就是以人的生存狀態與發展狀態的改善,人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人的主體性得到更好的展示與體現為根本的標準。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人的生產勞動既改造外部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改造人的身內自然,形成人的本質,發展人的知識和才能。生產力以及物質財富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外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和外化,而人及其本質力量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內聚,是外在的物質力量的人化和內化。所以,立足于人類實踐基礎上的歷史進步既是生產力不斷增長的過程,又是人自身不斷發展的過程。
以人的發展為目標,必然強調可持續消費,可持續消費的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人的發展,還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發展是指人而不是物,我們應該把經濟發展看作是消費的物質前提,而把人的發展看作是消費的核心和最高目標。主體——人的發展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消費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生理行為或自然行為。合理的消費決不會來自庸庸碌碌者的人生選擇;同樣,今朝有酒今朝醉,也絕不是有崇高志向、信念之人的所作所為。只有解決了怎樣生活、怎樣做人的根本問題,才會有科學合理的消費觀。所說的科學的人生觀,是把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目標視為最高理想,并把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生的重要追求。只有在科學人生觀、價值觀指導下,才會產生合理的消費行為和觀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37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21頁
[4]《列寧全集》第16卷,第209頁
[5]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76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3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2頁
[8]同上,第127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