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機電產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浙江出口的主力軍,但是由于起步晚,技術力量薄弱,該產業進一步發展面臨重重困難,本文運用PEST方法和SWOT方法對浙江機電產業外貿發展戰略進行了分析,并據此提出了促進浙江機電產業發展的戰略方針。
[關鍵詞]浙江 機電產業 外貿戰略
一、浙江機電產業發展現狀
浙江經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迅速。而作為浙江工業經濟和外貿出口支柱產業的機電產業,為浙江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2001年開始,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長期以來,我國所受到的各國各種不平等待遇逐漸被取消,由于頻臨大海,港口便利,浙江機電產品出口規模迅速增加,2001年浙江機電產品出口額為725904萬美元,加入WTO后的第三年浙江機電產品出口額就翻了一翻,達到1431975萬美元,到2008年浙江省機電產品出口額已經達到6804800萬美元,從加入世貿起八年里增加了9.37倍。2008年浙江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出口額排名第一,占總出口值得44%。2008年浙江機電產品出口總值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總值的近一成。從2002年開始,機電產業開始代替紡織服裝產業,成為浙江出口的中堅力量。
表1 浙江機電產品進出口總值分類表(2002-2008年)
資料來源:浙江省統計年鑒2009
由表1數據,我們可以看出:
1.機電產品出口增長迅速。表中數據顯示,2008年浙江機電產品出口總額達到6804800萬美元,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第一年出口總值的9倍多。說明浙江的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較強的競爭優勢。圖1顯示了2001年以來,浙江機電產品出口的增長歷程。
2.機電產品占出口產品總值的比重上升迅速。2002年機電產品在當年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為32%,2006年這一比重已經超過40%,達到42%,2008年機電產品在總出口中所占比重達到44%,照此趨勢,機電產品不久將會占據浙江出口市場半壁江山。
3.私營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迅速飆升,機電產品出口市場已成為私企天下。2002年,浙江私營企業機電產品出口值為367536萬美元,占浙江當年機電產品出口總值的40%,到2008年浙江私營企業的出口總值已達到6738201萬美元,占據當年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99.2%的份額。這種情況與浙江經濟的特色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憑借個體私營經濟的超強活力,以紡織服裝為先導產業的浙江經濟迅速騰飛。到2001年,民營經濟已經積蓄了足夠的資本,正好伴隨產業轉型升級,加上國際市場機電產品需求旺盛,于是浙江的民營經濟便憑借自身靈活優勢,迅速的進軍機電產品出口市場,并在短短七年內,成為浙江機電產品出口的絕對主力。
4.進出口關系趨于合理。2002年,機電產品進口值為506430萬美元,占當年機電產品出口總值的52%,2003年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56%,大進大出,說明浙江機電產品生產企業只是國際品牌的加工廠而已,并沒有從事有技術含量的生產。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企業屆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在黨和政府以及企業各方努力下,從2004年開始,進口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便逐漸降低,到2008年已經降為22%。這說明,浙江出口的機電產品中,原材料越來越多的開始從本省或本國采購,延長了產業鏈條,浙江的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從中獲得的更多的利益。
二、浙江機電產業外貿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浙江的機電產業出口生產體系已經較為完善,且在研發、加工制造等方面基礎扎實,但浙江的機電產品生產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并且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等方面,在存在短板,所以,當2008年起圈全球的金融危機肆虐時,浙江機電產品的外貿出口會出現大幅的下降。具體而言,浙江機電產品對外貿易存在如下問題:
1.技術落后。由于浙江經濟發展起步晚,經濟基礎較為薄弱,雖然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力量,但是,浙江多生產的機電產品多是以小五金為進出,生產工藝較為簡單,容易仿制,與國外計算機輔助設計、成套機電產品相比,浙江的機電產品明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人才缺乏。浙江機電產品在生產上技術落后,在國際銷售上,依賴貿易商,處處受人制約,從根本上講就是缺乏擁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首先,由于浙江的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多為小企業,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多數企業老板以賺取短期利益為目標,卻放持久經營和國際化運作的能力和魄力,由于企業領導者國際化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經驗缺乏,導致企業國際銷售只能依靠貿易商。其次,機電產品本身是一種新型的制造業,這種產業是光學、機械學、計算機學等多種學科相結合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的生產需要有相當知識和技術,需要將多學科技術融會貫通,而這種人才的培養需要長期的教育培訓,相關的經驗也需要長期的積累,因此就導致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人才的匱乏。再次,面對國外企業激烈的競爭壓力時,由于浙江機電產業的國際化進程晚,缺乏擁有豐富經驗的國際化人才,而且浙江機電生產企業資本積累不足,不能為機電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人才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所以導致我們的人才引進工作困難重重。
3.產業集中度低,抗風險能力差。表1數據表明,浙江機電產品出口企業中,有99%都是個體私營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由于體制靈活,規模較小,在經營中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個體私營企業往往會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忽視自主創新,熱衷于仿冒,以次充好。雖然這種企業并非多數,但其行為必然會損害國際市場對浙江產品的印象。
另外,雖然浙江機電產品出口企業數目眾多,但是成規模的企業并不多見,以2007年一季度出口數據為例,當期出口值在1億美元以上的僅有18家,合計出口值占同期浙江機電產品出口總值的40%,而出口值不足100萬美元卻多達800余家,由此不難看出中小企業在機電產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額之大。由于小企業在資源控制、資金鏈、風險抵抗和國際銷售等方面缺乏足夠的控制力,所以當面臨不確定因素時,小企業往往會成為犧牲品。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浙江機電產品出口迅速下降,眾多企業倒閉,就是因為機電產業的生產企業過度分散造成的。
4.處于價值鏈低端,利潤微薄。自加入WTO以來,浙江的機電產品進口值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降低,這只能說明從采購方面來說,浙江或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機電產品配件生產商出現,并且配件生產商所提供的產品品質與國際水平越來越接近,其中,國外機電生產集群總體的向中國轉移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我們應該看到,浙江的機電產品出口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多半是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或者是對已有的零部件進行組裝然后再出口,我們所依靠的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因為處于價值鏈增值的最小環節,所獲得的是全球價值鏈上價值增值最少利潤,導致一旦國際市場有風吹草動,浙江的小企業都會如臨大敵。
5.對政策依賴性過強。當初發展機電產業,是因為國家領導層面看到未來機電產業所蘊含的巨大利益,所以國家通過大量的優惠政策激勵企業進入機電產品的生產,由于一開始就是在政府的懷抱中長大,導致浙江的機電產品在成本控制、生產規模、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上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的產局差距。因此,以后要重視對機電產品的積極性的激勵,鼓勵企業發展自力更生的能力,減少國家對此類企業的保護和扶持。
三、浙江機電產業對外貿易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一般宏觀分析,包括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al factors)、經濟因素(Economical factors)、社會和文化因素(Social factors)和技術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PEST分析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判斷某一企業或產業所處的宏觀環節是否有利于該產業的發展。本文將運用PEST的分析范式對浙江省機電產業對外貿易的各方宏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政治因素主要是政治局面的穩定,經濟社會秩序良好,企業的生產不會受到動亂的影響;而法律因素主要是國內外政府出臺的相關法律對企業生產的影響。一般情況下,一些政治因素對企業的行為有直接影響,而法律法規會間接的影響企業的活動。政治法律因素的特點是:不可測性、直接性、不可逆轉性。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大幅迅速提升,而且黨和國家領導人正確的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問題。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明顯,使得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最大限度內被較少,現在和將來我國的社會局面都是向好的。
其次,機電產業是我國政府大力提倡發展的產業,國家層面希望加快機電產業的發展,提高機電產業的發展水平。由于我國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能力較強,國家意志轉換為現實的能力也較強。因此在大政方針上,國際還是會支持機電產業的發展的。
再次,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以私營經濟為支撐的浙江機電產業必能有大的作為。
2.經濟因素分析。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浙江的經濟基礎已經相當穩固,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機電產業在多年的發展下,進步快速,但問題繁多。國家九部委與2009年聯合制定了機電產業新的促進政策,新制定的機電產業政策將重點放在產品的出口上,具體特征表現在:一方面,注重整個產業的發展,包括:當機電產品技術改造貸款時,由國家負擔一部分的利息,如果企業加大研發力度,需要資金支持時,國家會提供相應的扶持。另一方面,重視對機電產品上游企業有產品設計和技術研發企業的扶持。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影響,商務部采取六大措施扭轉機電產品出口下降趨勢。一是調整和完善政策,努力保持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穩定增長;二是加快出口基地建設,推動出口結構調整;三是優化進R結構,擴大先進技術設備及關鍵零部件進口;四是繼續調整加工貿易政策,穩定出口增長,推動轉型升級;五是做好出口管制,擴大高技術貿易,維護國家安全;六是深化產業聯系機制建設,強化對企業的服務。
3.社會和文化因素分析。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國際市場主要消費國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較大幅度提升,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革命的變革,便捷的交通和通訊就是這場變革的基礎。這就為汽車、手機、飛機、攝像機等機電產品的銷售奠定了基礎,從而,機電產品的銷售也會有這個社會的保障。
4.技術因素分析。由于發展起步晚,導致浙江機電產品生產技術水平與國際同行相比依然落后,但這也同時說明浙江的機電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會有更大的作為。伴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聯系的一步步緊密,浙江的機電產業必然會在國內技術革新的大環境中分的一杯羹。
上世紀末以來,從發達國際開始,整個社會對開始了對環境的關注,這就使得生產企業不得不將注意力保持在環保、社會責任和可持續增長上,具有后發優勢的浙江,應當抓住這個國際潮流,創造創新,開發出環境和社會友好型產品。
四、基于SWOT分析的浙江機電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SWOT分析是將企業內部環境的優勢與劣勢,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同時考慮并列表加以對照的一種分析方法。SWOT分析的意義在于幫助企業清晰的把握全局,分析自己在資源方面的優勢與劣勢,把握環境所提供的機會,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威脅,通過SWOT分析,企業可以明確自己在某一個市場上的處境,通過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選擇有利于企業目標實現的最好戰略。SWOT分析的四個要素包括:優勢(Strengths)指能給企業帶來的重要競爭優勢的積極因素或獨特能力。劣勢(Weaknesses)是限制企業發展且有待改正的消極方面。機會(Opportunities)是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改變而產生的有利于企業的時機。威脅(Threats)是隨著企業外部環境改變而產生的不利于企業的時機。雖然SWOT分析通常會以某個企業為對象,但是作為一種戰略分析方法,其分析對象并不局限于企業層面,因此本文將其應用于浙江機電產業發展戰略分析。
1.浙江機電產業發展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浙江機電產品生產廠商已經積累的大量的生產經驗和專業的市場經驗。在加工制造環節,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這就保證了浙江機電產品生產商在機電產品加工制造方面強勁的競爭力。
2.浙江機電產業發展劣勢。一方面,由于發展起步晚,缺乏專業知識,使得浙江的機電產品生產商只能生產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或者僅限于簡單的產品組裝。技術的缺乏使得浙江生產商難以為市場提供具有差異性的產品。另一方面,由于浙江機電產品生產商多數是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為了獲得短期高額利潤,他們往往不惜以次充好、冒充他人品牌。這樣便造成消費者對浙江機電產品整個行業的不良印象。
3.浙江機電產業發展的機會。一方面,國際新興市場的出現為浙江機電產品的出口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金磚四國”中的俄羅斯、巴西和印度都是機電產品的需求大國。以汽車產品出口為例,2008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950萬輛, 前十一個月,全國出口汽車及零部件288.7億美元,增長24%,而同期機電產品出口增幅為13.6%。汽車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國際大力鼓勵汽車的出口,機電產品生產企業可以以此為契機,加強與汽車生廠商的合作。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與一些國家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浙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壁壘進一步清楚。近年來中國與新西蘭、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等過簽署了一系列雙邊和多變貿易協定,這些國家的進口關稅大幅下降,極大地有利于浙江企業的國際化。
4.浙江機電產業面臨的威脅。一方面,隨著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興起(巴西、印度、馬來西亞等),國際機電產品生產必然會向這些國家轉移。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生產者的利益,紛紛采取措施,或明或暗的限制進口、保護本國生產企業。如阿根廷、美國、俄羅斯先后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汽車發動機等產品做出反傾銷或者反補貼裁定;歐盟則通過效能法規,要求燈具制造過程中應融入生態化設計理念。
五、浙江機電產業外貿發展戰略選擇
所謂戰略,泛指重大的、帶有全局性的或決定全局謀劃,戰略具有全局性、宏觀性和長遠性。浙江機電產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就需要從戰略謀劃。具體策略如下:
1.加快技術革新,增強競爭力。技術發展的目標是向機電一體化發展方向。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合適的技術產品,避免成為國外廠商的“加工廠”。重點在于提高軟件產品的研發合應用能力,軟件和機電產品硬件之間的協調配套。研發具有前瞻性的技術,避免步人后塵,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研發具有前瞻性的超人技術,保持自由技術在同業中的領先地位。重視計算機技術與機電設備的融合,開發出與自動化設備相配套的儀器儀表等配套設備。
2.瞄準高價值,向價值鏈高層邁進。當前浙江的機電產品出口商多集中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在產品設計、研發和品牌以及銷售渠道方面,浙江的生產企業則罕有涉足。為了改變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受制于人的現狀,浙江企業應當從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爬升。另外,如果企業有能力開創全新的價值鏈條,從源頭控制該價值鏈,控制價值增值最高的環節,將永遠不會受制于人。
3.實施人才戰略,助力長久發展。人才是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擁有一支強大的科研、銷售和管理人才,對于浙江機電產業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為了擁有一支富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需要加大培養投入,政府和行業協會出頭到國外招聘富有經驗的技術和管理以及營銷人才。對于培養出的人才還要通過各方努力留住。
4.加強貿易規則學習,克服技術壁壘。首先,是要充分學習世貿組織所制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只有深入了解國際貿易的規則,在面對國外市場違法的壁壘和限制時,方可拿出國際法為自己辯護,維護合法權益。其次,就是要從政府到企業層面都要重視研發,提高技術研發投入,增強浙江機電產品生產的技術水平,從而增強應對國際市場貿易壁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鐘志泉.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浙江機電產業的影響及對[J].集團經濟研究,2007,11.
[2]劉祥斌,牟志華.淺析當前我國國內機電市場趨勢[J].學術論叢,2009,18.
[3]鄢光旭,熊國忠.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與對策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