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08奧運會結束后,我國的體育產業進入了后奧運經濟發展時期,在大家都一片看好的前景下,從2008年末到2009年全年全球經濟又進入了金融危機影響,本文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研究,從體制上、運營管理上、行業分析上等多個方面全面探討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從而為廣大的體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思考。
[關鍵詞]體育產業 后奧運 后金融危機
前言
金融危機時期,世界體育產業遭遇了重大的負面影響,但是筆者認為中國體育產業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實際上并不大。在賽事方面,不僅是一線城市會舉辦很多體育比賽,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也會舉辦更多賽事,因為這些城市的地方政府有舉辦比賽的積極性,當地百姓也有不斷增加的觀賽需求。在體育用品的生產銷售和場地建設方面,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的體育用品廠商在產品出口量上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不過,這些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已經把目標轉向了國內市場,國內的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完全可以用國內市場彌補因出口受阻造成的損失。
一、后奧運和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1. 體育市場有一定的規模,目前基本框架已趨清晰。包括競賽表演市場、健身娛樂市場、技術培訓咨詢市場、體育用品市場和體育彩票市場。競賽表演市場:廣大群眾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競賽市場的基礎,同時,我國競賽制度的改革,主客場賽制和俱樂部制的實行推動了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并形成了相當規模,相當穩定的觀眾和球迷群體,競賽表演市場也在逐步擴大。健身娛樂市場:健身娛樂市場是體育市場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體育市場的主體市場,是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性的消費市場。
2. 開發領域不斷擴大,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由于市場經濟發展對資源發揮著配置作用,所以許多體育資產和資源顯示了巨大的開發潛力,包括有形資產的經營和無形資產的開發利用。許多體育資產和資源顯示了巨大的開發潛力和潛在的市場優勢。
二、后奧運后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1. 體育資源利用不充分、不均衡、不合理。我國現階段體育資產存量份額所占比例很高,但普遍的問題是已經形成的體育固定資產投資 ,存在著閑置、低效利用進而引起流失的現象。這一問題在國有體育場館使用中比較突出,如分別占場館總數66.9%和15.98%的教育系統和企事業系統的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力度不夠,利用率低。
2. 高素質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現有的體育管理人員多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且具有高學歷的體育管理人員很少。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運動過程,而對經營知識知之甚少,目前缺乏的經營人才主要有三類:一是負責體育產業、體育市場規劃、監管職能的行政干部;二是高素質的體育企業家和體育經紀人;三是體育營銷人才和體育產品研發人才。
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體育經濟院校,只是個別院校設立了體育經濟專業,不能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后續力量;現有的經營管理人員中,一些人的管理知識老化,急需更新或補充體育經濟管理的新知識。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3. 體育市場管理的法律化、規范化程度亟待提高。規范、有序的市場是產業穩步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證。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的管理尚缺乏高層次的立法,國家的行政法規,甚至法規性文件一項也沒有,雖然一半左右的省、自治區的省會城市都發布了地方性體育市場管理法規或政府規章,但管理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仍需要通過高層次的立法予以明確,如管理權限的明確劃分、執法程序的完善和統一等。
筆者建議:要進一步加強體育產業發展的法制化建設,應當抓住兩個優先:(1)優先建立健全的體育市場管理法規,明確管理部門的職能、管理范圍和權限,界定進入市場的專業技術條件、資格及審批程序;(2)優先規范體育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對體育市場的管理、監督和調控。
三、后奧運后金融危機背景下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 注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銜接”的發展戰略定位。面對嚴酷的市場競爭,我們要抓住提升體育產業經濟效益這個中心不動搖,同時大力提升體育用品營銷和以體育賽事為主體的賽事經濟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注意協調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注意銜接高端與低端兩個層次,注意處理宏觀政策和微觀企業格局兩個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體育產業徹底盤活。
2. 注意加快我國體育企業的國際化進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體育產業特別是體育商業服務的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國外著名的體育用品公司、體育管理咨詢公司和體育俱樂部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利用后奧運會正面影響之際,一方面,學習國外的技術、經驗,然后利用后金融危機之際,另一方面,注重培養我國體育產業的強勢企業,力爭進入國際市場和外國人一爭高低。這樣的策略才有助于體育企業借助雙背景環境快步走向國際并發展壯大!
3. 注意各類體育培訓機構的民辦力量發展。我國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拓寬,各種體育相關培訓機構已經有了較大發展,并且逐步向產、學、研一體化方向發展。通過職業競技體育這一平臺,各級體育產業組織帶動了本地區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使體育產業的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四、結論
我國體育產業雖然得到很大的發展,體育市場有一定的規模,開發領域不斷擴大,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著整體規模小,市場發育不成熟;產業結構不完善合理;高素質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等問題。
參考文獻:
[1]董金國:論體育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體育與 科學 ,2001(2):36~37
[2]羅佐縣: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與對策發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2(3):60
[3]李振朝:全民健身與體育經濟 中國 城市經濟網,2005.1
[4]余啟政: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淺析[J],成都大學學報,2005(3):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