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和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進程加快,蘇北等欠發達地區迎來了承接全球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歷史新機遇。作為蘇北地區的徐州在能源供應、勞動力成本、市場需求、基本設施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同時也面臨著東部欠發達地區和中部省份的激烈競爭。本文通過分析徐州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對于政府積極發揮支持引導作用,更加有效的承接產業轉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徐州 產業轉移 對策
一、產業轉移及其意義
產業轉移是指資源稟賦結構或市場需求環境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一個地區或國家轉移到另一地區或國家的一種經濟過程、常常表現為同屬于某一產業或若干產業的多數企業通過空間轉換,尋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為。
經濟要素的趨利性使得區際產業轉移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區際產業轉移的基礎是地區之間存在的產業梯度,我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國內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域之間都客觀存在著產業梯度差異。產業的適時轉移不僅是高梯度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需要,而且隨著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轉移,也促進了后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人民收入,加快經濟發展,特別是后進地區如果能夠適時合理的承接符合自身發展的相關產業,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將為本地區經濟起飛和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契機和條件。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近年來發展迅速,但產業層次較低,就業壓力較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加快發展特別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因此,積極承接國際和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對徐州來說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
二、徐州承接產業轉移的條件和問題
近年來,徐州全市國民經濟不僅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也為各地客商投資創業創造了較為優越的基礎條件: 一是日趨堅實的投資基礎。徐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區位優勢,堅實的產業基礎,濃厚的文化底蘊,這些使得徐州正日益成為各方客商投資的熱土。二是日益完善的產業結構。通過不斷地優化調整,徐州已彰顯出較為完善的產業結構,顯示出強勁的發展潛能:1、加快構建新興制造業基地。2、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3、大力構建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區。以中心城市三大商業圈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新城區商務中心。4、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日漸成熟的投資環境。江蘇省委、省政府相繼召開了加快蘇北振興和沿東隴海線開發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蘇北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在土地使用、企業用電、稅收減免、技術設備引進等方面,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徐州市政府也在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舉措。這些優惠政策,充分表明了徐州市各級政府“親商、助商、安商、富商”的招商理念和強烈的引資欲望。
就目前而言,徐州承接的主要是蘇南、浙江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被動承接問題。當初長三角、珠三角承接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是本地企業主動承接,在承接中學習了技術、增強了實力、實現了民富。而徐州更多的是被動承接,以招商引資企業為主,對產業技術也不能迅速消化。二是配套不良問題。一旦規模招商引資企業進入,徐州缺乏為其實現低成本運作的本地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鏈脫節。值得警惕的是,這恰恰容易導致招商引資企業出現“浮萍現象”,產業轉移也就移而不定。三是投資軟環境問題。諸如法制意識淡薄、政府辦事效率低下、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會影響來自發達地區的投資。
三、徐州承接產業轉移的原則
1.競爭優勢原則
與淮海經濟區其他地區相比,徐州在能源資源、勞動力成本、市場需求以及產業配套,特別是在能源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等基礎條件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因此,在選擇承接重點時一定要準確把握和發揮這些優勢,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同時,徐州也要立足自身,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積極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2.可持續發展原則
蘇南、浙江地區一部分產業主要受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而轉移,這些產業雖然可以帶動承接地經濟的發展,但也會因為轉移落后產業、落后生產力而造成承接地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徐州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減少污染,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適應性原則
一方面,產業的遷入與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都是有條件的,必須適合徐州的基本情況和具體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最先進的未必是最適用的,因此承接的產業一定要與徐州的產業基礎相適應。另-方面,承接的產業要與政府的產業政策相匹配,與江蘇在產業布局中對徐州的定位相匹配,與徐州的產業規劃重點相匹配。
4.增長極原則
在承接產業轉移時不能采取平均主義和全民招商的辦法,要相對集中力量,選擇一定的重點區域和重點產業給予一些特殊政策,培育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增長極,使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龍頭。
四、徐州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產業轉移是市場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自然結果。在采取措施承接產業轉移時,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運用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經濟加快發展。
1.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潛力,提升徐州經濟競爭力
徐州承接產業轉移應立足于自身現有的比較優勢,重點培養經濟發展的內生力,最大程度地發揮承接轉移產業的有利影響。從區域競爭的角度看,徐州的某些傳統比較優勢還不明顯,因此要進一步挖掘潛力,將資源、勞動力成本、交通、市場需求等優勢進行整合,發揮整體作用。要挖掘徐州商貿和物流潛力,發揮政府對相關專業市場、行業的規劃引導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構建區位競爭新優勢。同時,要積極提升產業競爭要素的質量和層次,實現依賴于要素稟賦的低成本比較優勢向依賴于區域創新和技術變革的高級競爭要素的轉變。
2.切實改善投資軟環境,增強徐州市場吸引力
首先,要積極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降低企業的信息、融資、營銷等環節的成本;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其次,要加強法制建設。特別是要針對產業轉移中產權糾紛、利益分配、金融信貸、土地使用權等方面的實際障礙,調整和明確不相適應的政策法規,提高司法效率。其次,要提高政府辦事效率。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為企業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務和更多的資源,提高政府各部門整體辦事效率。第三,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大力發展各種教育,加速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和各類技術工人;要重視“能人”的效應,大力推動外出務工人員的“回流工程”建設,充分利用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帶來的資金、技術、項目,加快本地經濟發展。
3.加強產業帶建設,發揮增長極的輻射帶動力
首先,徐州應加強經濟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的建設,支持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發揮特色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其次要發揮產業鏈在招商引資中的整體作用,加強配套設施建設。以優勢產業為核心,利用產業鏈來承接轉移產業;以配套產業吸引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配套產業。
4.有選擇、有重點的審慎引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首先可以考慮制定產業引進指導目錄,結合徐州產業發展規劃,提高產業引入的門檻,明確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產業,指導各地有選擇、有步驟的引進產業。其次可以考慮建立對引進產業的可行性、市場前景評估分析制度,充分考慮自身條件,有計劃、有條件的合理引進。再次可以考慮調整和弱化在政府目標考核體系中的招商引資目標,引導各地轉變招商方式和手段,降低招商引資的行政成本,在強調合同簽約率的同時更加注重資金實際到位率,提高招商的成功率。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徐州搶抓新一輪發展的機遇,特別是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精心打造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強“磁場”,實現開放興市與工業強市互動,從而更好地提升其城市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馬廷玉: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 加快建設沈大工業帶 [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2]狄 強張 章:產業轉移過程中的投資軟環境因素分析 [J], 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張兆同: 促進蘇南產業向蘇中和蘇北轉移的思考 [J],現代經濟探討,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