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際貿易中,代理出口是普遍采用的貿易方式。本文從我國外貿出口代理的流程入手,分析各種風險形成的原因,尋找在當前形勢下代理出口風險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外貿公司 外貿代理制 代理出口 規范操作 風險防范
我國的外貿代理制度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外貿經營權的公司(簡稱外貿公司)常用的貿易方式。在開展外貿代理業務的同時,合理配置企業資源,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和制定監控制度,才能有效防范代理出口經營風險的發生。
一、外貿代理制度的概況
1.外貿代理制度的產生背景
1978年以前,我國的外貿進出口是以收購制為主,與當時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隨著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外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黨中央、國務院1984年提出外貿進出口要推行代理制;直到2004年6月商務部制定發布《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取消對所有外貿經營主體外貿經營權的審批,改為備案登記制,個人履行法定程序后也可以從事外貿經營,促進了外貿進出口從收購制為主轉為代理制為主的發展。
2.外貿代理制的法律依據
我國在推行外貿代理制度的26年中,國家相關政策法規主要有原對外經濟貿易部于1991年8月29日頒布的《關于對外貿易代理制的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1999年10月1日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簡稱《合同法》);2004年4月6日修訂通過并頒布,2004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簡稱《對外貿易法》);2007年8月10日公布,2008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簡稱《新合同法》)。
二、我國外貿代理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法律法規的缺失,對外貿公司的代理行為保護不全。
由于法律法規的制定與貿易方式的發展存在滯后性的特點,致使外貿公司在進行代理出口時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如在代理出口通關中,出現申報出口的貨物與單證不符時,根據海關的規定,出口貨物的經營單位將要承擔所有的責任和處罰。而現實操作中,出口貨物的正確申報與生產廠家裝貨、外貿公司遞交通關資料和報關行打單等環節有關聯,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有誤,則會出現申報不實的情況。但在承擔申報不實的責任和處罰時候,沒有相關責任分擔的法律條文,致使外貿公司的代理成本增加。
2.外貿公司在代理方式中的控制能力弱。
傳統的外貿代理方式為 “傭金代理”, 即外貿公司充當生產廠家和國外客戶的中介人, 并且按照生產企業指定的價格推銷其產品, 根據銷售額提取傭金和代理費。據悉,目前國內小企業和個體外貿經營者常用的 “掛靠出口”在外貿公司的代理業務中占比例比較大。而在實踐中,掛靠人是出口業務幕后真正的控制人,外貿公司是名義上的操作人。外貿公司的利潤貢獻小,而且承擔風險大,在操作過程中控制能力弱。
3.外貿代理行為不規范
在實踐中, 我國外貿代理行為不規范主要表現為以下情況:
(1) 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不簽訂委托協議, 僅憑只有貨物內容而無確定雙方委托代理關系及相應責任條款的定貨單形式。一旦發生糾紛, 就很難分清雙方的責任。
(2)以“四自三不見”的方式進行騙稅?!八淖匀灰姟?,是指出口企業違反外貿經營的正常程序,由“客商”或中間人自帶客戶、自帶貨源、自帶匯票、自行報關,而出口企業在不見出口貨物、不見供貨貨主、不見外商的情況下進行所謂的“出口業務”。因此,“客商”或中間人通過虛構貨物已報關出口的事實,以少報多、以假充真,而外貿公司則在不知道實情的狀況下為其辦理相關手續,成為騙稅者的幫兇。
三.規避外貿出口代理風險的措施
1.充分認識WTO框架下外貿代理制的要求,完善代理立法,規范外貿代理行為。
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貿經營權的全面放開,外貿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對外貿公司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因此,在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發展外貿代理制度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需要應對經濟的高速發展,及時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引導外貿公司依法經營,才能有效確保外貿公司的合法權益。
2.生產廠家和外貿公司應優勢互補,合理配置外貿出口代理業務。
隨著對外貿易經營審批制轉為登記制,越來越多的生產廠家擁有外貿經營權,與外貿公司共同成為市場經濟和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的主體。但是外貿公司在國際溝通方面具有相對優勢,熟悉外貿運作流程、國際貿易慣例和海外市場,這些優勢是在長期實踐中積累沉淀形成的,決非短時間內可以獲得。雖然生產廠家與外貿公司都具備外貿經營權,但是在實際辦理出口通關手續時,發現遇到的種種客觀困難所耗費的精力與財力比預想的要大的多。若借助外貿公司的知名度、商業信譽和熟練的業務技能,不僅得到優惠便利、節省通關成本,還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去開發客戶與貨源,因此合理配置外貿出口代理業務,才能有效進行雙方的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的局面。
3.加強外貿公司內部管理,守法經營、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外貿公司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時完善代理合同條款,制定規范的代理業務操作規程,杜絕“四自三不見”業務,規避代理風險。同時對一些特殊條款必須明確制訂,如依法繳納國家的有關稅項的責任和涉及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合法性及糾紛的責任等。堅持信用風險管理,加強財務監控。規范通關操作,有效降低代理業務的通關風險。
參考文獻:
[1]周立勝 .論我國外貿代理制度的完善.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2]黃為一.《民營企業“聘”和“用”出口代理商的幾點注意事項》,對外經貿實務,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