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過去傳統的平面設計教學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無疑對平面設計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迫使平面設計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平面設計教學的必要性、發現其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平面設計 教學改革 策略建議
一、平面設計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在當今社會,“設計”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目前社會對平面設計等廣告設計類、IT類人才的需求日益劇增,若再加上各種化妝品公司、印刷廠和大量企業對廣告設計類人才的大量需求,那么廣告設計類人才的缺口就至少高達上萬名。現在美術平面專業的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很難快速適應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就業后往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各設計單位招聘職員之后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然而平面設計公司的用人通常是“急功近利”的,對于所招聘的人員,最好是“上手就能用”,然而即使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很好,與社會實際的需求總有一段距離。同時社會各界對平面設計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平面設計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目前各大廣告公司的從業人員很多都是眼高手低,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實際動手能力較差。這就要求學校改變平面教育過去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訓練學生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有明確的市場定位, 基本掌握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技能,以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社會所需要的平面設計人才。
二、平面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1. 理論基礎的研究不扎實
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是搞理論的,平面設計是實踐應用型學科,只要能動手做就可以,理論的問題由搞理論的來解決。這種現象的存在本身缺乏學科理論的支持,因而造成了學科教學上的思想混亂。從一般的概念上講,理論與實踐是一個互動的統一體,如果將平面設計教學分類為理論型和實踐型,這本身就背離了作為平面設計的本質。平面設計是為人造物的設計,從來就是與人類鮮活、真實的物質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即使作為美學分支的設計美學、技術美學也是建立在人類的造物基礎之上的。雖然平面設計的實踐特性是其學科的本質特性,但離開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平面設計就不能成立。作品的設計過程就是一個研究過程,學生的主體對象就是“研究”,而研究的本身就必須提升到理論層面。
2. 自主創新思維禁錮
技術教育課程的安排長期以來都注重于實踐設計的技術與結果,忽略設計思維過程。很多教師將其他設計教學方式應用到平面設計課程中,例如,在給出一個設計課題的同時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要做出數個不同風格的設計草圖,教師在評判草圖的時候首先針對草圖上呈現的好看或不好看進行評判,如果沒有滿意的,學生還得繼續在短時間內畫出與前面完全不同的新稿子。很顯然,要求一個學生在短時間內設計出經過完整思考的不同風格的稿子,完全是不可能的,只有依賴于大量資料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其實大多數教師也是這樣要求學生去做的,要求學生在參考別人的作品時產生靈感。他們完全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當學生在查閱資料的時候所看到的已經是設計好的成品,根本看不到成品的設計內涵,看不到設計師整個理性的邏輯思維過程,以及設計師為什么要如此設計的道理。這樣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沒有自主創新的思維,即便是走向應用也將面對許多難以逾越的瓶頸。
3. 傳統教學形式不適應當今社會
在傳統的教育形式下,平面設計作為現代藝術教學中的技術教育已經成為不可取代的重要基礎課程,即便是對我國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個體系的有利之處在于它的系統化和規范化,便于學習與掌握。但也正由于它所具有的優點很容易誤入形式主義的學習過程,過多地引導學生對既定的幾何骨骼樣式認知與實驗,排斥具象形的結構,因此,學生的大多數設計命題在風格上、表現手法上形成一種模式,缺乏生活氣息,千篇一律,僵化,逐步背離了構成學教學的初衷。我們教學所追求的意義不僅局限于教與學,更加應該注重發掘通過這一課程體系的學習對現實生活的觀察、研究和自然物體的演變使用等進行的思考過程,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
三、平面設計教學改革的策略建議
1. 完善教學理論知識體系與教學模式
面向21 世紀的平面設計教學,尤其需重視市場意識的教育。而市場意識的教育重點在于全面完善平面設計教學知識架構。平面設計應該改變單純在課堂中教學的模式,走出教室,真正深入社會,深入市場。縱觀當今平面設計教學,很少有院校肯為設計專業開設足夠的廣告策劃學、消費心理學、市場分析學、營銷策劃學等設計史論課程,又或者是開了此類課程,但由于單調枯燥的理論講授,讓同學們毫無興趣,形同虛設。其實這些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設計前做較為理性的市場分析,而且可以使學生明確設計的根本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和校外的廣告公司及企業進行聯合教學,聘請一些有豐富經驗的廣告策劃人來進行講座、授課;或帶領學生去廣告公司、策劃公司參觀、交流,了解公司的設計流程以及成品制作。這樣既提高學生的興趣又開闊了眼界,使學生將其獨特、新穎的創意思維能力與社會良好結合起來,掌握和達到對廣告媒體的應用能力和廣告策劃實施能力
2.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信息社會需要具有高度創造性、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的個性化人才。這要求我們的學生具備獲取信息、能夠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挑選有利信息并加以利用的本領。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其軟硬件不斷更新升級。學生在大學期間學到的應用軟件的使用技能相對于畢業時的社會需求來說已經成為過去時。“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應用計算機處理實際問題及獨立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具有選擇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終身受益。在計算機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多數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設計理論和軟件使用技巧之后,基本可以完成教師已講授過的教學案例的制作,但是當面對一個實際需求,要求學生真正為這個需求設計出一幅平面設計作品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計算機平面設計軟件只是一種工具,是我們手中的一支筆。能否設計出一幅有創意的作品,其決定性因素在于我們的構思,這就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了好的創意,我們要借助平面設計軟件這個工具將其表現出來,而計算機軟件是不斷更新的,學生工作后所面對的問題只能通過自己摸索和查閱資料來解決,這就是自學能力的培養。
3. 傳統思維的轉變
(1)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改變教學思想就是要對以前的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對先前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的反思。在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進行基礎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基礎知識的運用技能,拋棄對簡單的幾何形骨骼骨架構成法則肌理運用的完全依賴。可以通過課題的訓練要求學生運用平面構成的基礎理論和技術,解決課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不要一味地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否定,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思維環境,培養學生的冒險精神。
(2)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消除平面構成和藝術設計的隔閡,平面構成是學生接觸藝術設計的第一門基礎課。學習平面構成是為以后設計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在平面構成的教學之初就要讓學生了解學習本課程的目的,了解平面構成對于以后藝術設計課程的學習的重要性。
(3)打破使用傳統材料和傳統制作方法的表達慣性,鼓勵運用多種材料和表現手法。由于藝術設計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意的表達方式也是無限多樣的。所以設計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平面構成課程的教學重點。而對學生作業的評判就不應簡單地用所謂的精細與工整程度作為優劣標準。課程的作業不能只用單純的傳統的黑白二色工具,也不應局限于傳統的毛筆墨水和白色的素描紙。當學生有了好的創意的時候就需要選用合適的工具、材料,并以適當的形式將這種創意表現出來。工具材料及表現手法的使用要以能夠恰當表現學生的創意為依據。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學會以更新更廣的視角來觀察問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積極鼓勵學生采用多種工具及材料,讓學生養成對各種材料的探索、習慣和興趣。
4. 實行多元評價,改革考核辦法
實行多元評價,改革考核辦法是促進全面發展課程考核與評價是檢查學生對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的必要手段。傳統的考核方式,往往是老師出一些選擇題或操作題,要求學生在課堂內按時完成,這種考核通常學生死記硬背概念、技法就能得高分,壓抑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考核方式上,我們減少理論測試,主要采用作品考核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與技能,形成相應的學習作品。在評價方式上,我們主要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其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相互評價。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將電子作品在班級展示,說明設計理由和作品特點,就作品作出自我評價。然后由該生所在小組內的學生發表看法,同時小組內的同學將作品進行小組互評。對于一些優秀的學生作品,我們把它公布在教學網站上,讓學生一起參與投票和評選。通過這樣的互評,既共享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又從學生的角度發現不同的問題。最后,教師總結每個作品設計的成功和不足,給出綜合評價,同時提出修改意見,要求學生根據評價意見修改完善作品。這樣多元評價,多方互動,既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海波:平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文匯,2007(3)
[2]黃慧董翠:高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湖南農機,2008(11)
[3]劉靜康玉忠:高職平面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探討[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報,2006(11)
[4]薛銀燕:高職學院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基本問題[J],科技文匯,2009(6)
[5]井晶:高職平面設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科技創新導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