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從兩方面看上海世博會這場盛宴,一是展示改革開發30年的整體實力,一是集中學習外國在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特別是對沒有機會出國的官員和民眾,是大開眼界的機會。
但是對中國以外的世界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個反思的機遇?
193個國家/地區和49個國際組織的參與,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會出席,雖然一些仇敵難免錯開時間,但是在這半年里,在這3.28平方公里的圍籬范圍內,其實象征國家與民族的名字,相互可見。
韓國與朝鮮隔了兩條路,走一小段就能找到對方;以色列探頭出去,四處都看到伊斯蘭國家;美俄隔一條大步道斜對面相望;德國與波蘭比鄰;中國大陸和臺灣跨過一條人行大道就到,比起在中國館另一端門口的港澳館,串門子算是有點距離;印度和巴基斯坦是遠了一點,但彼此走幾步到十字路口,還是可以隔著廣場揮手打招呼;至于非洲國家,更是集中在一個大屋頂下,可以取暖了。
這個場合里沒有政治,也不應該有,就算有,也不能持續半年那么久。
世界很小啊!但是國家與國家、組織和組織要在一個可以彼此相望半年的非政治場合里相遇,哪是這么容易的事?這世界就是缺少這樣的機會!各種論壇的主題不免環繞在城市生活與未來,但是據知有不少世界級的思想人物會出席,媒體也應該關注的是期間有沒有可以觸發與人類和平相關的論述,才能使盛宴的余韻得以持久。
冷戰結束幾乎一個世代,意識形態逐步淡出人類政治舞臺,但是持續的恐怖活動,說明人類并沒有從宗教里找到和解與相處之道。如果不同場館里的年輕一代能夠借這機會跨出父輩不能逾越的步伐,發現彼此和平相處的關鍵,世博會的意義將進一步擴大,城市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安全快樂和繁榮。
今天許多國家都有意無意走在城市化的道路上,但是其實大多數國家的城市狀況都不理想,甚至成為社會和安全問題的溫床。除了內部原因。這些國家缺乏外來的同情和援助也是關鍵。國與國之間以武裝相防備,既不能走進對方的心房看看他想些什么、想說什么,自然談不上了解與互助,所謂國際問題專家多是為政治服務,告訴一個政府怎樣對付另一個政府,而不是怎樣與對方化解仇恨。 世博會里不必相互防備,無論是7000萬還是1億的訪客,園區注定要擁擠,但是對參與其中、不同膚色和宗教的年輕人來說,怎么樣在導覽圖里找到“那個”國家的位置,走過去看一看,問候一聲,也許就是使自己國家前景更加開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