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尤佳倬 江 楓
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之際,由南昌人民廣播電臺錄制的廣播劇《大法官梅汝璈》(以下簡稱《梅》劇)隆重播放。《梅》劇通過細膩、生動、真實的藝術手法,表現出大法官梅汝璈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大義凜然、氣概非凡,彰顯國家和民族意愿,用法理正義之劍,為中國伸張了正義,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其思想蘊含著堅強意志和懲惡揚善的偉大中華民族精神。
1946年1月19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成立。根據盟軍統帥部發出由接受日本投降的九個簽字國和印度、菲律賓各派一名法官組成國際審判庭的通知,中國國民政府派出梅汝璈出任國際審判庭法官。梅汝璈來到東京,因國弱民窮,處處受人掣肘。1946年4月,開庭的日子就要到了,可是11個國家法官的座位卻沒有確定下來,這可不是個小問題。它不僅關系著在審判庭上發言的輕重和權威,而且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地位、民族的尊嚴。《梅》劇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梅汝璈早就想好了,一定要坐在法庭庭長韋伯先生的左邊,排名在第二位的席位上。可是在正式開庭前一天的審判預演時,公布的座位順序梅汝璈的座位不是排在第二位。梅汝璈慷慨陳詞,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中國受日本侵略的時間最長、中國人民受難最深、為抗擊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又是受降國簽字順序的第二位,這樣的排位與理不合,與法不符。這次法庭審判的座位,中國應該排在第二位才順理成章,如果不這樣,我就脫掉法袍,不參加審判。”在梅汝璈那種大義凜然、堅持原則、當仁不讓的正當要求下,韋伯庭長同其他有關國家商量后終于同意了梅汝璈的意見。梅汝璈爭得了應有的席位,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彰顯了中國的國格。

這就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位子之爭,這種位置的排名順序不同于當下領導的位子排名,而是當時對于審判日本首要戰犯的發言權的輕重之爭,是在審判日本首要戰犯中,國與國之間的主次之爭,是對在戰勝日本法西斯中的盟國關系間的地位之爭。梅汝璈如愿以償,博得了國際軍事法庭庭長韋伯的高度贊賞,他贊揚梅汝璈“倔強、堅韌、冷靜、智慧”,這八個字是對梅汝璈在排名之爭中真實的概括和推崇。
1946年5月3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審理東條英機等28名首要戰犯。法庭宣讀了42頁的起訴書,然而這些血債累累、喪盡人性犯下滔天罪行的戰犯都宣稱 “無罪”。是可忍,孰不可忍!梅汝璈怒火中燒。《梅》劇以特有的手法,讓梅汝璈在腦海中浮現出日本侵略者一幅又一幅狂轟濫炸、屠殺中國人時狂妄淫笑的圖景;耳邊一聲又一聲響起中國億萬民眾聲嘶力竭的呼喚:“汝璈,為我們討還血債,為我們報仇啊!”《梅》劇富有感染力的廣播語言和現場聲,深深地撞擊著聽眾的心靈。
在近兩年的審判過程中,《梅》劇表現了一個突出的焦點,也是全世界所關注和矚目的問題:是否要對戰爭首犯判以死刑?這是關系到正義能否得到伸張,法理能否得到張揚,罪惡能否受到懲處,血債能否得到償還,侵略戰爭能否受到遏止,軍國主義能否死灰復燃等等關系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在11個法官所代表的國家中,有的國家法律沒有設置死刑,有的是信仰佛教之國,其法官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有的因為沒有直接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他們認為不要“報復”,主張對首要戰犯“免去死刑”。為改變這種局面,《梅》劇巧妙地安排了梅汝璈與“寬恕”派的正面交鋒,展現了梅汝璈的杰出才華和敏捷深邃的思辨能力。梅汝璈對一位篤信佛教、主張“免去死刑”的法官進行了有理有節的辯駁。那位主張“免去死刑”的法官認為“文明的程度取決于是否廢除了死刑”,佛主張“今世的作惡,來世再報”。梅汝璈說:“文明是人類創造的,文明就像杯子里的水,人類就是這杯子,杯子摔碎了,那水還能存在嗎?佛家鼓勵世人多行善,不作惡,要懲惡揚善。今世的罪惡,誰來禁止?佛能禁止日本軍人的殺戮嗎?佛能禁止戰爭嗎?有人認為日本軍人篤信佛教,敬佛畏神,這完全是無稽之談。佛家主張懲惡揚善,除了揚善還要懲惡,不懲惡,哪能揚善?那種等‘來世再報’的精神的期待,能禁止現實中的丑惡和對人類的踐踏?”
梅汝璈在法庭之上,列舉日本劊子手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罪惡:30萬人慘倒在血泊之中,可以說是慘絕人寰,日本劊子手無所不用其極,連寺廟中的信徒也難以幸免,比奧斯維辛集中營還要殘酷。梅汝璈在法官會議上義憤填膺,慷慨激越,像一只猛虎,看著南京大屠殺的照片和材料,怒不可遏。他查閱幾萬頁審判記錄,寫出了“中國部分”幾百頁的判決書。其中對“南京大屠殺”專門單獨設立一章,以翔實、無可辯駁的事實,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日本首要戰犯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8年11月4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最終開庭,用七天時間宣讀了十章共1212頁的判決書,直至11月12日表決,以六票對五票的微弱優勢,判處對七名首惡戰犯實行絞刑。這七名戰犯是: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板垣征次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梅》劇以歡樂、喜悅的情景頌揚了中國的勝利、全人類的勝利,彰顯了公理、正義的勝利,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的人道文化在國際法庭上得到了認同。
梅汝璈終于完成了一個大法官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使命,回到了香港與家人團聚。《梅》劇表現了梅家的溫馨和諧,向往自由與進步的情懷。《梅》劇中夫妻間情深意切的會晤,不只是體現夫妻間的恩愛,更是有著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光明的向往,對進步與自由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在關心梅汝璈的命運。地下工作者 (喬冠華)在梅汝璈回到香港后,派出專人給梅家兩次送書,書中夾帶的紙條給他投入新中國的懷抱做出了詳細安排。梅汝璈終于在地下黨組織周密安排下,避開了國民黨特務的盯梢,秘密地從香港乘海船經青島來到北京。臨行前,梅汝璈與身懷六甲的夫人依依而別。《梅》劇表現了特別的情境:梅汝璈鄭重而深切地叮囑夫人要好好保管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穿的法袍和他起草的判決書手稿。這段戲雖然不長,但真切感人,人情味十足。
《梅》劇再現了梅汝璈到達北京后的情況。他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并成為新中國外交部顧問和中國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令人遺憾與悲痛的是,梅汝璈于1973年7月13日病逝,時年69歲。1988年,梅汝璈的兒子梅小璈整理、編輯的梅汝璈的遺作《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出版,獻給了祖國和人民。1998年,83歲的梅夫人把丈夫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穿的法袍及其起草的判決書原稿,捐獻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
《梅》劇的尾聲恢弘、激越地響起梅汝璈的心聲:“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中國,一定要真正強大起來。”這使得《梅》劇的思想性又一次提升,反映了梅汝璈和中國人民的博大胸懷,再一次表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對世界人民的友好之情,同時,對中國寄予了深切的警示和美好的希望。